您当前所在位置:首页 > 书香政协•网上书院 > 荐读

探幽中华文明的源与流 ——读《中华文明格局的起源:考古学的视角》

作者:信息来源:发布日期:2024-06-25访问次数:字号:[]

作者:陈胜前

出版社: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出版时间:2024年3月

  本书围绕中华文明起源作出系列理论思考。考古学具有大历史的宏观视角与长时段的时间尺度,有助于认识中华文明格局的形成与特点。从考古学角度看,中华文明格局有四个显著特点:第一个是多元一体,这造就了中华文明的广大与悠久。第二个是南北相依,南北两个农业起源中心,为中华文明的发展提供了缓冲空间,是中华文明稳定发展的经济基础。第三、第四两个特点代表中华文明的两个发展方向,一个是向内陆发展,西北半壁与东南半壁河山形成共生关系;另一个是向海洋发展,稻作农业向东亚其他地区以及东南亚、大洋洲地区扩散。

  《中华文明格局的起源:考古学的视角》一书,围绕中华文明起源这一命题,从理论层面展开了一系列深入探寻。在本书中,作者从考古学的意义、文明的根基、中华文明的复兴与未来等十个方面,全面论述了中华文明的生成逻辑。

序章部分,作者开门见山地提出了“保护好实物遗存,利用它的历史属性和珍贵属性,去探究中华文明起源”的重要主张。认识人类本身,以及探寻人类社会的演化路径,都需要丰富的实物遗存作为基础,保护好它们,就是在保护中华文明的鲜活例证。书中,作者特意厘清了文明与文化、文明与社会的关系。他认为,文明是文化发展的一个阶段、一种状态、一类形式。它是一个动态的过程,需要站在人类社会发展的角度甄别源头。简而言之,中华文明是中国人存在于世的文化形式,是一种集体标志。中华文明从发轫之初就表现出“多元一体”的特质,这既是因为周边地理环境不同,也是由民族的包容性和开拓性决定。

  在本书的核心部分,作者侧重探讨了中华文明演化的阶段、格局、模式与节奏等。中华文明在形成过程中曾经历过既融合又分化的阶段,在其发展的过程中,分化、融合、扩散始终存在,它们就像一部跌宕起伏的史诗,演绎出了波澜壮阔的文明盛况,并最终形成了中华文明的基本特点:历史连续、超大规模、多元统一、自成体系、和平内敛。

  全书认为,文明探源是个世纪工程,既要有先进的理论作指导,也需要正确的方法作支撑,即把握方法论的问题。只重视史料和文献而轻视实物遗存,或者认为实物遗存至上却忽略史料和文献的方法,都是不恰当的。作者强调,研究实物遗存,是考古学的重要手段;考辨史料和文献,亦是不可或缺的求证方法。只有把两者结合起来综合考量,文明探源才能行稳而致远。他认为,文明探源的目的并不只是获得历史的真实,更在于增强对中华文明的理解和认识,并建立起强大的民族自信和文化自信。回顾中华文明的形成过程,漫长而久远,有着深厚的历史和文化积淀,在一代代中国人的倾情奉献中,在与外来文化的不断交融互鉴中,逐渐形成了博大精深的内蕴特质,并且从未中断,一直延续至今。如今,中华文明开放包容,和而不同,正为人类命运共同体贡献着自己独特的价值。

  本书通过考古学的宏观视角,详述中华文明格局的形成及其对后世的影响,让读者对中华文明的前世今生有了更清晰的认知。作为一名中国人,笔者深为这种文明溯源而自豪和骄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