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条河流的“逆袭”之路 ——读《江如练》
作者:信息来源:发布日期:2024-07-10访问次数:字号:[大中小]
作者从漓江的源头猫儿山出发,一路顺流而下,聚焦漓江流域的野生动物保护、污水治理、生态修复、经济发展等问题,以深度挖掘个案的方式和强烈的亲历性、现场感,从历史文化、人文、生态保护等维度深度揭示百里漓江的生态发展史。
《江如练》
作者:任林举
出版社: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出版时间:2024年3月
第六届“鲁迅文学奖”获得者任林举从漓江的源头猫儿山出发,沿着河流前行,以文学笔触描写了投身于野生动物保护事业的管护员、积极挖掘绿色资源的农家乐老板、带领乡亲共同致富的葡萄种植能手、积极整合资源的旅游公司负责人、原本洗脚上岸又下“水”投身旅游业的船家……作者以深度追踪的方式展开田野考察,绘就了一幅漓江生态“逆袭”的恢宏画卷。
在作者的笔下,猫儿山环境管护员的生存状态得以全景式地展现在读者面前:他们过着单调清苦的生活,收入微薄,招聘补充新人相当困难;如果没有对环境保护事业发自肺腑的热爱,在深山野林中很可能一天都待不下去……
历史的画卷有多么恢宏,“逆袭”往往就有多艰难。漓江生态治理不仅涉及全流域的统筹保护,还关系到沿江百姓的民生。曾几何时,漓江沿线工厂林立,向漓江排污一度成为常态。痛定思痛,当地先后对37个排污大户集中进行了关闭、停产、合并、转移,斩断了污染源。
其实,最困难的是改变居民的生产生活习惯。一方面,当地启动渔民上岸政策,建立了15个渔民定居点,大批渔民上岸,减少了漓江的生活废水、废物污染,也改善了漓江两岸的生态环境。另一方面,漓江两岸有众多养鸡场、养猪场、养鸟场、屠宰场、米粉加工厂等养殖场和小作坊,整治过程必然漫长而曲折,甚至还会出现反复。要想彻底改变当地居民的习惯,既离不开政策的引导扶持,也离不开基层工作人员走千家访万户的耐心劝导。
漓江的变化不仅仅在于从乱到治,还在于沿江居民“设计感”满满的新生活。为了帮助百姓致富,当地开展政策扶持、技术支持、市场引导,农家乐、经济作物种植等多种特色产业逐渐兴起,已经洗脚上岸的渔民在旅游浪潮中再次“中流击水”,当起了载客游赏美丽山水的船夫,有的还驯养鱼鹰表演捕鱼的“绝活”,成为渔舟晚唱的画中人、镜中影。本书最后几章,任林举留给了那些挖掘和展现漓江之美的画家和摄影师,作为“美丽工作者”,漓江景色在他们的画笔和镜头下展现得淋漓尽致。
本书是一部报告文学,作者笔下的人物丰满立体,个性鲜明。任林举善于观察,文字灵动,金句迭出,在提到当地农民的转型困惑时,他写下“守着风景过了一辈子的村民们,看够了美丽的风景,也受够了贫穷”这样的句子,引人深思。要发展也要保护,这是每一个漓江人的时代使命,从这层意义上讲,漓江由乱到治的历史演进,何尝不是漓江人环保理念生根发芽乃至茁壮成长的蝶变呢?
禾刀(武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