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所在位置:首页 > 书香政协•网上书院 > 荐读

知历史品文化 ——读《宴飨万年》

作者:信息来源:发布日期:2024-07-31访问次数:字号:[]

 

《宴飨万年》

作者:王辉

出版社:广西人民出版社

出版时间:2024年2月

  本书充分挖掘史料,以文物为叙述线索,梳理了中国的饮食文化发展脉络,从“食材”“烹饪”“器具”“礼仪”“艺术”“人物”等多个角度阐释中国古代饮食文化,将传世文献、典型文物、封泥简牍、画像砖石、壁画帛画等多种材料融于一体,以浅显易懂的语言向读者还原一幅幅鲜活而生动的中国古代饮食文化图景。

  饮食文化是中华文明的基础,也是民族文化的源泉。数千年岁月的更迭,贯穿着饮食的变迁。《宴飨万年》一书将文物作为叙述线索,以巧妙的手法和细腻的笔触,娓娓讲述藏在饮食里的中国历史变迁和演进,“烹制”一桌绵延千年、魅力无穷的美食盛宴,追寻美食背后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深远渊源。

  在中国现有的饮食格局中,素有“南稻北麦”之说,这是受到环境因素影响,也是经过漫长岁月沉淀下来的饮食习俗。当揭开尘封在文物里的饮食记忆,回到千年前的时光,触摸“祖籍”西亚的小麦传入中国并扎根在东方土地上的脉络:秦汉时期迎来麦类作物种植的第一个高潮,唐宋时期成为北方的主体农作物,到明清时期变为仅次于水稻的主要粮食作物,悄然改变了原有“南稻北粟”的饮食格局和中国人的饮食习惯,并且持续至今。肉食在古代饮食文化中占据着重要地位,随着历史的演变,肉食的种类和烹饪方式也在不断发展和变化。从茹毛饮血到佳肴美馔,社会经济的发展、烹饪器具的发明、烹饪技术的更新、饮食文化的演变,让饮食不再只为果腹生存。通过使用不同的饮食器具和精细的烹饪技术,人类创造出美味可口的食物,处处显示出生活的智慧和生命的尊严。透过一道道带着历史和远方气息的美食,读者不仅可以窥见不同时代的经济、科技、农业和文化状况,更可以触摸到时代变迁痕迹,将这些信息串联成珠,便能呈现出一幅生动鲜活的古代社会图景。

  历史由无数迷人细节组成,那些在历史尘埃里闪闪发亮的饮食印记,是中华民族最温和有礼也最五彩斑斓的一种表达。如果说“五谷为养”“肉食为充”“素食为主”“醇酿佳饮”四个篇章,从食材、饮品、器具等物质文化视角,引人更为深入地了解食物变迁和其背后蕴含的历史文化内涵,而“五味调和”“烹饪有术”“礼始饮食”则更侧重于从烹饪、礼仪、艺术等精神文化视角,带领读者从舌尖上品味中国人的生活理想和政治智慧,感受浸润在生活里的中华文化的独特魅力。“和”是中华文化的“魂”,也是做人的“魂”,更是中国烹调的“魂”,酸、苦、辛、咸、甘,虽然味型各异、作用不一,但经过中国人味觉艺术的创造和创新,达到既能满足人的生理需要,又能满足人的心理需要,使身心需要在五味调和中得到统一的目的。烹饪是一门生活美学,蒸、煮、炒、脍、炙……虽然“首批被发明出来的炊具决定了中华民族数千年来的烹饪技法以蒸、煮为主”,但每一种方式都有其独特的美妙之处,都为了色香味完美统一,背后有着深远的文化底蕴。中国饮食思想与哲理常被人从烹饪延伸至生活和治国,“治大国如烹小鲜”“若作和羹,尔惟盐梅”,在古代智者、政治家的心目中,烹饪和治国不是一门单纯的技术,而是一种艺术。《礼记》提到“夫礼之初,始诸饮食”,许多古画、壁画、砖石等文物上都有古代宴席的场景,从延请、备宴、座次、祝酒到进食,严格的饮食规则反映着当时的社会制度、文化水平和审美观念,而饮食与歌舞、戏曲、杂技等艺术相结合,更促进了文化艺术的发展。

  饮食塑造着中国的历史和文明,每一种器具、每一道美食、每一碗清茶、每一双筷子,蕴含着时间的流转、人群的聚散,凝聚着中华民族的生活智慧、审美情趣和价值取向。走进文物里藏着的中华饮食文化,在时空交汇、心灵相通的饮食世界里重见当下、照见自我,感受到肇始于饮食活动中的中华文明的博大精深。

  李钊(广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