疼痛教人成长 ——读《情绪发泄馆》
作者:信息来源:发布日期:2024-08-08访问次数:字号:[大中小]
《情绪发泄馆》
作者:周如钢
出版社: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出版时间:2024年5月
本书是一部中短篇小说集,包含《孤岛》《流霞》《情绪发泄馆》《鱼能在天上游么》《浮生惑》《华盖》《离岸》《清明上河图》共8篇。作者善于捕捉日常生活里的细微以及人性背后的磁场,作品呈现出深度的悲悯和情怀,既有对生命浩瀚和现实无奈的写照,又赋予各个人物心理深度的成长。
当笔者写下这个题目时,眼眶竟然开始发热。或许,《情绪发泄馆》一书中小人物的命运让笔者共情了吧。
书中的角色都有些悲情色彩,读者可以在身边找到对应者。他们或生活在农村,或生活在城市,对各自的困厄与压力,我们并不会感到陌生,毕竟,谁的人生道路上没有坎坷呢?关键在于经历疼痛之后,是灰心丧气还是崛地而起,是任由伤口恶化还是积极治疗?书中的每本作品都给出了自己的答案。但是,这个答案是“蒙着面纱”呈现的——小说的“冰山”风格,让读者不能“隔岸观火”,掩卷之后引人深思,是作者的真正用意。
本书收录了8篇中短篇小说,以普通人物的视角,将人性幽微的一面一点一点揭露,叙述非常节制,对人物的性格、人性的展现,作者并不介入,全部交由读者来评判。本书唯一的中篇是《清明上河图》,笔者以为,它是书中最为厚重和最能体现作家担当的一部作品。这部作品着眼于木雕厂里的三名学徒对手艺的坚守或背叛,从而展现了三种不同的命运以及三种不同的人生走向,但他们终又因木雕事业有了割舍不了的关系。有的人就是为木雕而生,一幅大型木雕“清明上河图”,把木雕艺人的毕生追求写得淋漓尽致。故事以点带线再构织成面,读者情不自禁关注起让传统技艺起死回生的方法,这才是小说背后引人深思的部分。
小说创作并非复制生活,适当的技巧更能让情节跌宕起伏,也更能让读者在情感上有代入性。《鱼能在天上游么》和《浮生惑》虽是两篇独立的小说,却从父与子的视角,分别描述了“生活”这个人生主题在成人与孩子心中的面目,虽然有相似之处,却也展现了世故与纯真的区别。笔者认为,这样的编录方式很别致,情节相似部分过渡非常自然,毕竟生活再不易,都有真诚与亲情在支撑。与书同题的《情绪发泄馆》是一望题便知意的小说,情绪发泄馆就像一根针,能将装满怨气、怒气、火气的气球统统挑破。一群承担着各种压力的人来到馆内,“我”引领各色人等费尽周折地向前行,最终将他们“收口”。但是,这个“收口”的地点,仍在情绪发泄馆内。其实,坐收渔利的“我”同样是个承担着种种压力,只敢戴着面具的胆小者。小说中的几个人物,道尽了世人无尽的困窘,情绪发泄的尽头,仍是需要发泄的情绪。
作者的人生经历很丰富,做过木雕织过布,摆过地摊教过书,当过媒体记者、编辑与主编。丰富的阅历成了他写作的无尽宝藏,凭借勤奋与天赋,终于实现了年少时的梦想。书中的小人物,如同作者的思想代言人,但并没有让他们一味地沉浸于苦难中,有的人最终可以自行与苦难和解,有的人是让关联者从心灵上翻过了一座山,小说《流霞》的结尾就是如此。作者曾经说过,苦难不是用来歌颂的,它是用来警醒的。对真正有智慧的人来说,苦难带来的疼痛,是成长的助推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