坚定历史自信 ——读《历史自信与中国道路》
作者:信息来源:发布日期:2024-08-27访问次数:字号:[大中小]
《历史自信与中国道路》
作者:王学斌
出版社: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出版时间:2024年1月
本书从历史自信、历史自觉、历史思维、历史智慧、历史修养5个维度,对其现实依据、理论内涵与未来指向进行深入探析,展示了历史自信的深厚与多维。书中征引大量古代经史子集的相关论述,又以范仲淹、王阳明、曾国藩等古代文人楷模为样本,论述古人的修齐治平对今人的启示。
“出乎史,入乎道。欲知大道,必先为史。”历史长河时而静水流深、波澜不惊,时而瞬息万变、汹涌澎湃,“变”与“不变”反复切换,是观照历史的人最直观的感受。在书中,作者提出,唯有在极为宏阔与长远的时间视野与空间方位观照下,才能全面把握历史自信的形成过程和理论特质。
“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早在先秦时期,中国思想家已用“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的大同世界描绘未来。作者强调,历史自信的坚定,需要在无数中国未来的栋梁之材——青年群体中生根发芽,此项工作可谓任重道远。
虽然江山代有鼎革,国策屡经变迁,然而各种宝贵的历史智慧从未退场,且深深渗透于各类制度里,沉淀为一种精神。在作者看来,考察治理经验,既要看到几千年中制度更迭的趋势与轨迹,更应关注其中历久不变的内容,这正是最值得借鉴和反思的地方。作者依托深厚的史学积累,以古视今,阐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植根中国大地、具有深厚中华文化根基”的缘由所在。
古代士人治学问道,无不自立志起。恰如王阳明所讲,“志不立,天下无可成之事”,君子当立治国平天下之宏志,贯穿其中的精神气质必有忠义二字。范仲淹自求学起,便怀有大志,心中暗暗种下“不为良相,便为良医”的抱负。正是在此信念的激励下,日后范仲淹始终未曾忘记经邦济世、直道而行的初心。
历史是人类最好的老师。在新的赶考之路上,我们要不断增强历史认知,坚定历史自信,深刻把握历史自信的现实依据,不断挖掘其理论内涵,充分彰显其未来指向,从历史进程中洞察历史发展规律和时代发展大势,提高历史思维和战略思维。
任蓉华(山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