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录森林的自然状态 ——读《山林》
作者:信息来源:发布日期:2024-08-29访问次数:字号:[大中小]
陈裕(辽宁)
作者:胡冬林
出版社:河南人民出版社
出版时间:2019年1月
《山林》
在书中,蘑菇、铃兰、蜻蜓、蝴蝶、狍子、花栗鼠、鸳鸯、野鸭、松鼠、狐狸、熊、刺猬、长尾林鸮、啄木鸟,还有河流、森林、大山都是主角。作者倾听大自然的密语,成为人与动物交流的使者,山林给他上了一堂生动而美丽的课,而他则记下了这洋洋洒洒的长篇笔记。
笔者认为,胡冬林是中国离野生动植物最近的作家,没有哪个人能像他那样与森林为伍,保持着与森林的零距离。他用原始生态记录的方式,表达着人类对森林、对大自然最为可亲的礼敬之情。胡冬林于2007年搬进长白山居住,开启了一段贴近自然的生活。他把对山林和野生动物的观察笔记,编写成《山林》一书,向读者分享山林给予他的欢喜与感怀。
在这部生态作品中,胡冬林的观察是精细而密切的,感觉是敏锐而深邃的,文字是质朴而灵动的,描述是翔实而真挚的。他把看到的山林鸟兽一并化为朴素的文字,从笔尖缓缓流淌出一幅自然、原始、淳朴的野生画卷。他的发现和喜悦、感知与情怀,通过一行行细腻的文字呈现出来,体现出一名生态作家对大自然的无比热爱。
在这部作品里,一山一草一木都以蓬勃的姿态展现出生命最纯真的风貌。山、鸟、兽和谐共生的唯美画面在作者的文字叙述中不止一次出现,他的笔下是原始生态景象的真实描写,也还原了自然生态的品性。胡冬林把自然场景与文学紧密相连,打造出一个恬淡的自然空间,令读者的心灵随之感动惊叹。读罢本书,读者不仅仅能开阔视野,连带增长对山林的认知,也能体会作者于字里行间蕴藏的对大自然生存环境的思索,对人文意象观念的延伸,以及遵循自然、顺应自然的精神取向。
在本书中,作者对山林的喜爱溢于言表,如描写松鸦一段,“松鸦胆大机灵,擅长利用树干隐身,这种本领胜过啄木鸟。可这次它却办不到,因为那是株小树。我放弃了拍照的打算,坐在地上安安稳稳看了个够儿。”作者欣赏松鸦,观察这“胆大机灵”的生命一次“碰壁”经历,字里行间显露出勃勃生机。笔者注意到,作者不以拍照为目的,真情实感在不知不觉间流露出来。
作者接近山林,一方面为林中鸟兽的自然欢态欣喜,把观察到各种鸟兽的生存环境与习性全方位地展现出来,分享着自己的感悟;另一方面,揭露人类对山林固有生命的破坏,其无奈与心痛显而易见。
此外,作者始终怀着悲悯之心,虽然因独自生活而遭受苦难,却依然不改初衷。他在后记中写道,“五年来我过着一半森林人一半写作者的生活,克服了孤独伤病以及在城市里想不到的种种困难,甚至是阻挠和恫吓……真切地感到亲朋好友的担心和存在的威胁。这些都不重要,重要的是如何使山上的动物不再被杀害,森林不再被破坏,河流不再被污染,为它们倾尽自己的一份心力。”读罢,笔者深深为作者对于大自然的深厚感情震撼。
《山林》一书是作家胡冬林对于生态文学的人生追求,这本书所表达的是对自然环境的关注,也呈现了一个生态作家秉承的价值风范和应承担的社会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