梳理中华文化的脉络 ——读《寻觅中华》
作者:信息来源:发布日期:2024-09-06访问次数:字号:[大中小]
唐宝民(河北)
《寻觅中华》
作者:余秋雨
出版社:作家出版社
出版时间:2008年5月
作者用行云流水般的笔调将中华文化的源远流长娓娓道来,帮助读者理解中华文化的精髓。本书叙事宏大、条理清晰、语言精辟、睿智深远,各章后配有精彩点评,或辣或庄或谐,均是真知灼见。
中华文明就像一棵巨树,枝繁叶茂、旁逸斜出,令人很难在短时间内了解其真实面貌。恰在此时,笔者读到了《寻觅中华》一书,头脑中的一些模糊信息倏然变得清晰起来。
1928年,在河南省安阳市小屯村,殷商王朝的神秘面纱缓缓揭开。宫殿、甲骨文、青铜器等惊世发现,使得商代历史由此成为信史,根据对甲骨文的破译和研究,商朝终于呈现了它真实的面目,中国的信史向前推进近千年。作者认为,甲骨文的发现是中国文化史上非常重要的事件:“中国发现了甲骨文。有力地证明商代存在的真实性。”
近年来,许多作者都撰写与历史相关的书籍,历史书也拥有了众多读者,一度出现“全民读史”的盛况。笔者认为,历史书籍遇冷当然不是好事儿,但如果太热闹了,就容易流于庸俗,史料和史实难免泥沙俱下。历史书籍应该怎样写?幸运的是,早在2000多年前,就有人为历史写作定下了最基本的规则,这个人就是司马迁。
作者十分推崇司马迁作出的贡献,他称司马迁是“文化君王”,并这样评价司马迁:“司马迁让所有的中国人成了‘历史中人’。《史记》以不可超越的‘母本’形态一鸣惊人,成为今后两千多年一代代编史者自觉仿效的通例。从某种意义上说,他本人虽然早已去世,却是全部《二十五史》的总策划。他使书面和大地上的两千多年历史变成同一部通史。”
唐诗的存在,让大唐拥有了更多文化底蕴,丰富了朝代的文化格局。很难想象,一个缺少了唐诗的唐朝,将会多么瘦弱和单薄。作者对唐诗的评价极高,他说:“我心中的唐诗,是一种整体存在。存在于‘羌笛孤城’里,存在于‘黄河白云’间,存在于‘空山新雨’后,存在于‘浔阳秋瑟’中。唐诗对中国人而言,是一种全方位的美学唤醒:唤醒内心,唤醒山河,唤醒文化传代,唤醒生存本性。”
在本书中,对于某些问题,作者有着精辟论述,他这样阐述文明的规则:“文明的规则,并不是一旦创建就会永享太平,也不是一旦破裂就会全盘散架。天下是补出来的,世道也是补出来的。最好的救赎者也就是最好的修补匠。”关于曹魏父子在建安文学中的崇高地位,他这样评价:“文化上的三国对垒。更让人哑口无言的,是曹操的一大堆儿子中有两个非常出色。父子三人拢在一起,占据了当时华夏的一大半文化。真可谓‘天下三分月色,两分尽在曹家。’”
一位作者的写作心境,是值得读者探究的。作者在写作《寻觅中华》这本书的过程中,态度极其端正,诚如他自己所说的那样:“眼下这本《寻觅中华》,系统地表述了我从灾难时期开始一步步寻觅出来的中华文化史。任何一部真正的历史,起点总是一堆又一堆的资料,终点总是一代又一代人的感悟。这是一个人心中的中华文化史,我锻炼了它,它也锻炼了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