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曲新时代的山乡巨变之歌 ——读《花灯调》
作者:信息来源:发布日期:2024-11-22访问次数:字号:[大中小]
《花灯调》
作者:刘庆邦
出版社:作家出版社
出版时间:2024年1月
《花灯调》是作家刘庆邦的长篇新作。向家明已经拥有了令人艳羡的工作、美满幸福的家庭、富足安定的生活。在检察院跟高远村之间,她选择了后者,她走在田间地头,攀在悬崖峭壁,宿在简陋屋舍,在泥泞跟严峻中拓荒,在沟壑跟淤堵中楫水。从“走新路”到“闯新路”再到“致富路”,她以真心、良心、责任心付诸实际行动,让人民放心、舒心、开心,与广大村民齐心协力,共同书写了高远村这个贫困山村的华丽“变形记”。
在新时代的浩荡春风中,中国农村正经历着一场前所未有的历史性变革。脱贫攻坚、精准扶贫、全面脱贫、步入小康、乡村振兴……这些关键词不仅勾勒出一幅波澜壮阔的时代画卷,也成为文学创作的重要主题。在文坛享有“短篇王”美誉的著名作家刘庆邦,以其敏锐的时代洞察力和深厚的文学功底,再次将笔触伸向这片充满希望的土地,用其第13部长篇小说《花灯调》,为读者奏响了一曲新时代的山乡巨变之歌。
《花灯调》的故事发生在贵州偏远山区的贫困村落——高远村。这个村落如同“高原孤岛”,百姓生活困苦,年复一年地重复着刀耕火种的生活模式。然而,随着一位来自城里的“白天鹅书记”向家明的到来,这个村落的命运开始发生转变。
小说结构严谨,层次分明。刘庆邦以向家明的驻村经历为主线,将高远村的变化与她的个人成长紧密相连。通过描绘向家明在驻村过程中遇到的各种困难和挑战,以及她如何克服这些困难、推动村庄发展的过程,展现了新时代乡村振兴的艰辛与希望。同时,作者还巧妙地穿插了高远村的历史背景和文化传统,使得小说不仅具有现实意义,还富有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
与刘庆邦以往的作品相比,《花灯调》在主题和风格上都有所突破。以往,刘庆邦的作品多以煤矿生活为背景,关注底层人物的命运与挣扎。而《花灯调》则将目光转向了新时代的乡村振兴事业,通过描绘一个贫困村落的蜕变过程,展现了新时代中国农村的巨大变化和人民公仆的奉献精神。这种主题上的转变,不仅体现了刘庆邦对时代变迁的敏锐洞察力,也展现了他作为一位作家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在风格上,《花灯调》更加注重情感的细腻描绘和人物内心的刻画。刘庆邦以他擅长的现实主义手法,将向家明等人物的形象塑造得栩栩如生。他们的喜怒哀乐、他们的挣扎与奋斗,都通过作者的笔触得到了生动的展现。这种对人物内心的深入挖掘,使得小说更加具有感染力和共鸣力。
刘庆邦在接受采访时表示,《花灯调》是他必须写的一部书,不写就觉得“过不去”。他从中感受到了新时代以来,在中华大地上进行的脱贫攻坚、精准扶贫、全面脱贫、步入小康和乡村振兴所取得的史无前例的伟大功绩。他愿意用1座丰碑和3个千年来概括这一历史性变化。这座丰碑不是石碑,是口碑,它不是建在土地上,是建在亿万人民的心中。这种对时代的深刻理解和情感投入,使得《花灯调》具有更加深远的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
《花灯调》不仅是一部文学作品,更是对新时代中国农村变化的一次深刻记录。它用艺术的手法展现了一位奇女子带领山村脱贫致富的故事,但这个“奇女子”并非孤立的存在,而是新时代农村变革中无数奋斗者的缩影。他们的故事,是无数农村干部和群众共同努力、共同奋斗的写照。他们以泪水和汗水,浇灌出了新时代农村的繁荣之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