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所在位置:首页 > 书香政协•网上书院 > 荐读

自然视域下的生命重塑与智性书写 ——读《苍山》

作者:信息来源:发布日期:2025-01-21访问次数:字号:[]

 



《苍山》
作者:李达伟
出版社:百花文艺出版社
出版时间:2023年9月

  《苍山》主要以苍山中的那些村落和在苍山中生活着的人们(包括牧人、农民、民间艺人等),以及苍山本身作为观察和写作的对象。通过不断深入苍山东面和西坡中的那些村落,实地攀登苍山,实地寻访苍山中的溪流,尽力描述苍山中人们的生活状况(包括风俗文化、丧礼等),作者以强烈的在场感来描写苍山上的自然之物(包括苍山上的星空、溪流、动物、植被与山峰),引出对自然、生命、人类精神命运的思考。

  李达伟的文字是有灵魂的。迂回繁复的叙述,好似生命的一种幽微体现。每次阅读,都是一种全新的体验,在李达伟营造的“语言苍山”中寻觅出路,似一片落叶,顺着溪流,追寻着汇入江海。

  阅读于我而言,如入苍山,更像是一种生命的重塑。

  在作家眼中,山是真实存在的实体,也是一种意象。山的丰富内涵不仅体现在物质层面,更体现在精神领域。

  “整个冬天,我都在苍山中行走。”李达伟以自然为师,与溪流交流,与石头对话,与凋零的草木倾谈。他无须言语,在静默中完成交流。山,在等候作家。山也无须发声,在静默对视中,与作家交换自己的内心情感,如裸露的河床、阴冷的山谷、萧索的枯木、嶙峋的石头、水磨上长了豆芽的磨坊、穿着火布草服饰的山民等等,这些都是苍山独有的语言、情感与思想。人邂逅了山,识得一己之微,是一种重塑。山遇见了人,洞悉世间之相,更是一种重塑。重塑人的生命,也重塑山的生命。山因人的涉足,增添了生机。人因山的重塑,焕发了全新的生命活力。

  幽微的描绘,诗性的叙述,让这部厚重的散文集《苍山》散发出史诗般的质感。

  作家调动所有感官元素,敏感的神经成为肉体之外隐形的触觉,延伸至各处。映入眼帘的景象,触动内心的话语,呼入的每一丝空气,皮肤所感受到的冷暖和每一次轻微的拂动,都成为一种难以捉摸又真切存在的意象。苍山的一切在作家看来都是关乎人生与命运的幽微映照,也涵盖了自我生命的如实刻画,独一无二,不可复制。

  散文集的章节分三部分。以第三人称“他”的视角开篇,略具小说韵味,以冷眼旁观的姿态切入苍山;再以“我”的所行、所见、所闻、所思逐一展开,走进苍山内部,展现苍山全貌;最后以《黑色笔记本》收尾,记录不同视角的情感,以及心灵感受。整部散文集共三十七篇,皆是如此。

  散文视角的切换,让读者更全面地领略苍山,包括整体的苍山、局部的苍山、细节的苍山、静谧的苍山、幽微的苍山,并且通过对苍山中人物的刻画、事件的叙述、景色的铺陈、内心的描写,映衬出多种生命形态的苍山,是一种生命的诗意表达。

  如果说胡竹峰的《南游记》有南国属地烟霞之大美,那么李达伟的《苍山》便是对大理地域的一种兼具自然、人文、思辨之美的生态书写。散文集全景式地展现了苍山的自然风貌,其苍山十九峰遗世孤绝,黑龙潭侘寂清幽,十八溪秀丽旖旎,东坡和西坡多元绚烂,还有积雪山顶与古老冰川等景致,展现出苍山巍峨壮丽、气势磅礴的自然之美。

  书中从民俗风情、文化价值与传承等维度,揭示了大理的历史文化底蕴。通过描写本土文化,如民间雕刻、刺绣、火塘、古戏台等,呈现出在传统与现代之间人的信仰与坚守,使苍山不仅是一座自然之山,更是一座承载着丰富人文内涵的精神之山。

作家以敏锐的文学眼光和深切的现实关怀,深入思考了人与自然相互依存的复杂关系,借助文学来唤醒现代人对自然的呵护与敬畏之心,书中唤醒并呼吁人们积极参与生态与民俗的保护实践,追求生态与民俗平衡的价值取向,流露出深刻的思辨之美。

李达伟在书写智性与自然的生命交织时,鲜明地凸显出“散文现场”的独特气质,他像一位丹青妙手,轻点慢描,精勾细绘,将眼前的景、身边的人逐笔勾勒,纤毫毕现,这也使他的文字更鲜活细腻温润,更繁复幽微深邃。

  “你来或不来,山就在那里。”这种生命的岿然不动和超脱生死的气概,令每一位捧读之人皆钟情于《苍山》。我愿把那些蕴藏诗意与哲理的话留存心中,辟出一方天地寄情山水,更渴望走进莽莽苍山、葳蕤苍山,用山水来颐养一颗凡俗之心,以此不断接纳自己,重塑自己,获得新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