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所在位置:首页 > 书香政协•网上书院 > 荐读

穿越千年烟火 探寻华夏日常 ——读《华夏日常生活史》

作者:信息来源:发布日期:2025-02-25访问次数:字号:[]

 

作者:李志生

出版社:北京大学出版社

出版时间:2024年6月

  悠久的中华文明已经延续了数千年,不仅拥有丰厚的文化积淀,还创造了琳琅的物质积累,中国人的日常生活就是这些物质创造的集中呈现。《华夏日常生活史》以开阔的人文视野、翔实的历史资料、优美隽永的文字、生动精美的图片,对中国古代社会衣、食、住、行等生活事项进行了梳理和呈现,全景式展现中国古人的日常生活及其嬗递图景。透过古人的日常,可以帮助我们找到自己的根,理解华夏文明的传承与变迁,带我们理解中国人的民族性格和精神气质是如何塑造的。

  当我们回首中华文明数千年的历史,那些波澜壮阔的战争与政治风云固然夺目,然而,日常生活的涓涓细流同样汇聚成了一幅宏大而细腻的历史画卷。《华夏日常生活史》恰似一把精巧的钥匙,开启了一扇通往古人日常世界的大门,引领读者在衣食住行的细节中,感悟历史的深沉韵味与文明的传承脉络。

  以物探史是本书的一大精妙之处。日常之物,看似平凡无奇,实则蕴含着深刻的历史密码。它们犹如岁月的化石,承载着人类的集体记忆,在时光的长河中静静诉说着往昔的故事。全书共分为十二章,围绕“衣、食、住、行”四大主题展开,每一章都精心挑选了一个与日常生活紧密相关的子主题进行深入探讨。从裘衣、丝绸到麻衣,从五谷六畜到加工烹饪,从都城规划到住宅空间,从出行准备到途中旅宿,作者以细腻的笔触和丰富的史料,为我们勾勒出一幅幅生动鲜活的古代生活画卷。

  在“衣”的部分,作者不仅介绍了不同材质、款式的服饰,还深入探讨了服饰背后的社会等级和文化意义。例如,在讲述冕服的历史时,作者从黄帝作冕讲起,一直讲到明清时期的冕服制度,展现了冕服作为古代帝王礼服的重要地位及其演变过程。同时,作者还通过大量考古资料和文物图片,揭示了古代服饰的精湛工艺和独特审美,让读者在欣赏古代服饰之美的同时,也能感受到古代工匠的智慧和匠心。

  “食”的部分则聚焦古代中国人的食物来源和烹饪方式。作者详细介绍了五谷六畜的构成与兴替,以及谷物加工、主食制作和副食烹制的各种方法。通过生动的描述和丰富的实例,我们仿佛穿越到了古代厨房,亲眼见证了古人制作美食的全过程。此外,作者还特别强调了茶在中国古代饮食文化中的重要地位,从茶的起源、推广到普及,再到不同时期的饮茶习俗和茶文化,都进行了详尽的阐述。

  “住”的部分主要包括古代中国人的居住环境和建筑风格。作者以唐代住宅为例,详细分析了唐代住宅的建筑格局、空间布局和家具使用等情况。通过对比不同社会阶层的住宅差异,作者揭示了古代社会等级制度在居住方面的体现。同时,作者还通过大量考古资料和文献记载,还原了唐代住宅的真实面貌,让读者对古人的生活环境有了更加直观的认识。

  “行”的部分则涵盖了古代中国人的出行方式、途中旅宿等方面。作者从古代交通工具讲起,一直谈到古代旅行者的出行准备和途中经历。通过生动的描述和丰富的实例,作者让我们感受到了古代旅行的艰辛和乐趣。同时,作者还通过对比不同时期的出行习俗和旅宿条件,揭示了古代社会在交通和旅行方面的变迁和发展。

  除了对“衣、食、住、行”四大主题的深入探讨外,作者还在书中穿插了大量鲜活的故事和考古发现,使得整本书既具有学术性又具有可读性。例如,在讲述古代服饰时,作者提到了唐代诗人白居易在长安求假居处的经历;在讲述古代住宅时,作者则引用了杜甫“安得广厦千万间”的诗句来表达对古代住房条件的感慨。这些故事和考古发现不仅丰富了书的内容,也增加了读者的阅读兴趣。

  本书不仅注重史料的准确性和权威性,还注重语言的通俗性和生动性。作者以平易近人的笔触和流畅优美的文字,将复杂的历史知识转化为读者易于理解和接受的内容。同时,作者还精心挑选了大量文物图片和考古资料作为插图,使得整本书图文并茂、生动形象。这些努力都使得《华夏日常生活史》成为一本既具有学术价值又具有普及意义的优秀著作。

  雷焕(陕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