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的无奈与启示 ——读《晋朝的死结》
作者:信息来源:发布日期:2025-03-13访问次数:字号:[大中小]
作者:沈刚
出版社: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出版时间:2024年8月
本书从政治制度、社会结构、文化环境等多方面出发,结合人物个案和家族研究,剖析了导致晋朝衰败的原因,并关联东汉与三国时代的历史经验,指出北朝、隋唐兴起背后的机理,揭示晋朝在中国历史上的独特价值。本书以简明晓畅的文字勾勒出两晋历史演变的线索,为普通读者了解这段历史提供了入门指导。
《晋朝的死结》包括“大一统时代的终结”等七章,是一本完整的两晋政治史读物,全面揭示了两晋兴衰背后的深层次治理逻辑与历史因果,多角度透视了晋王朝的困境。作者沈刚认为,晋朝统治者倡导的主流意识形态与现实政治的实际操作层面之间存在着对立与冲突,这导致晋朝产生了死结。在大的历史进程中,周秦之变、秦汉换代后,儒家、法家和道家思潮交汇,周制与秦制互补。秦统一后二世而亡似乎证明法家治理模式有缺陷,汉承秦制又融入周制模式,而晋朝在治理上也深受这种历史演变的影响。
西晋皇帝主导的宗族、士族共治类似西周模式,东晋门阀主导的君主、士族共治更接近东周早期模式,并且随着民族融合,胡制也成为影响中原王朝治理的因素之一。从晋朝的历史延伸到整个魏晋时期,我们看到这一时期晋朝在政治发展中始终受治理死结的影响。南朝各代虽对治理体系弊端有所修补,但效果有限,无法摆脱治理死结的宿命。
作者以时间为顺序进行历史叙事,将对晋朝治理体系的结构性矛盾、晋武帝统治策略、士族政治演变等问题的探讨分散于各个章节。本书从政治制度、社会结构、文化环境等多方面出发,结合对人物个案和司马氏等家族的研究,剖析了导致晋王朝衰败的死结现象。例如,对司马炎称帝后却面临继任者能力不足、永嘉之乱后司马睿成为无实权象征等历史情节的描述,让我们看到晋朝统治者在复杂局势下的挣扎。此外,本书关联东汉与三国时代的历史经验,指出北朝、隋唐兴起背后的机理,带给我们的启示不仅局限于晋朝本身,更能引发我们对中国古代政治架构的深入思考。
在对晋武帝的评价方面,传统观点对晋武帝司马炎的评价更多偏向负面,认为其大规模恢复宗室分封是西晋崩溃的主因。但作者认为晋武帝是晋朝时期少有的仁君。他进行混合周制、秦制的政治实践,通过采用大量分封宗室、士族功臣等部分恢复周制的手段,实际上混合了周制、秦制,确立了皇帝主导,宗室、士族共治的类似西周模式的统治策略。这些政治举措对提升晋室天命合法性有正面作用,太康之治便是在这种背景下出现的。至于西晋的崩溃,主要是晋武帝在接班人及辅政大臣的选择上存在失误。
作者认为,无论西晋、东晋,晋室君臣都有意无意地把周朝作为晋朝对标参照的对象,这无疑是相当值得注意的历史现象。此外,虽然士族政治严重削弱了晋朝的资源控制与动员能力,但却具有时代的合理性。西晋时期宗室掌握兵权,士族尚处于较为次要的位置,到了东晋建康时期,土族被历史的变局推到了共治集团的主导地位。南朝刘裕恢复中央集权、君主专制的统治策略后,士族又成为了为皇权背书者的角色。士族名士清谈任诞及出仕隐逸等种种现象的背后,反映了两晋政治上的演变。
邓勤(四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