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构与重塑 ——读《镜城》
作者:信息来源:发布日期:2025-04-16访问次数:字号:[大中小]
作者:罗伟章
出版社:作家出版社
出版时间:2024年6月
这是著名作家罗伟章近年来几部优质中篇小说合集,包括《镜城》《逆光》《将近两千年前的一桩悬案》《从句开始》《白岛》《名人》,均发表在各文学刊物。罗伟章的中篇小说彰显出他强大的文学创作能力,语言丰富辛辣有个性。他的中篇作品较多关注底层民众生活,关注那些被时代大潮忽略的个体,对普通人的人生进行真实描摹,凸显出强烈的批判精神和深切的同情,充满对现实的观照。
《镜城》是一面棱角分明的多棱镜。这部中篇小说集以“挣扎”为底色,在虚幻与现实的迷宫中,勾勒出生命重塑的轨迹。那些蛰伏在小说里的人物,不是传统意义上的悲剧英雄,也不是被命运碾压的扁平符号,他们都是在镜子迷宫中摸索的前行者、觉醒者,每一次与镜面对视,都是自我解构与涅槃重生。
同名中篇《镜城》以两段交叠的历史事件为经纬,在时空变幻中编织出令人眩晕的叙事迷宫。当读者最终惊觉所谓的现实竟是虚幻梦境时,作者早已将现实与虚幻的边界模糊。正如作家王安忆所言,“再荒诞的小说也没有生活荒诞”。这种叙事策略暗合了当代人的生存困境:在信息爆炸的时代,每个人都在虚实交织的迷雾中寻找自我定位。这种对身份认同的解构,在“陈永安”这个文学追梦者身上体现得尤为惨烈。投稿信如雪花般消融在现实的冰面上,他却在自我否定的废墟里淬炼出更坚韧的生命内核。
作者对人性肌理的解剖始终带着人性的体温,他总能在精神废墟中发现重生的火种。
《逆光》中的“杨浩”机械重复着的人生轨迹,最终被偶然目睹的“人生片段”击碎。这种顿悟式的觉醒,如同作者本人“弃职从文”的生命转折,将现实的尖锐疼痛转化为创作的养分。
最具色彩的是,《将近两千年前的一桩悬案》展现的历史解构能力。作者在时光长河中投下又一枚棱镜,让单一的历史叙事折射出多面的人性光谱。这种对历史事件的存疑和反思,本质上是作者对现实认知方式的反思。正如镜城中的众生,我们又何尝不是在各种话语镜像中建构自我认知?
好小说当如此。在这部充满智性光芒的作品中,解构从来不是终点。当“谢延”选择以“隐身”完成自我认知,当“陈永安”在退稿堆里重构文学信仰,当“杨浩”打破父辈的命运循环,我们看到的是中国式生存智慧的当代演绎。那些在镜城迷雾中跋涉的身影,始终保持着向人性微光趋近的执着。这种在破碎中重建的勇气,使《镜城》超越了普通的社会批判文本,并升华成为精神救赎的现代寓言。
正如作者在现实与虚幻的临界点上留下的启示:生命的真谛或许不在于辨明镜中世界的虚实,而在于保持穿越镜城的勇气,在无数个自我镜像的破碎与重组中,触摸存在的本真温度。
朱宜尧(黑龙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