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所在位置:首页 > 书香政协•网上书院 > 荐读

在尘埃中仰望星空 ——读《劳动者的星辰》

作者:信息来源:发布日期:2025-04-23访问次数:字号:[]

作者:范雨素,郭福来,等
出版社:上海人民出版社
出版时间:2022年8月

  皮村工友以独一无二的亲历者视角记录劳动者的真实生活和心路历程,既有追忆往事、乡土记趣,又有城市见闻、往返于城乡之间的酸甜苦辣。范雨素《“北漂”们的日子》讲述90年代在北京旧货市场见到的众生相;郭福来《工棚记狗》《工棚记鼠》描写工友们在工棚里逗流浪狗、抓老鼠的故事,再现了务工者与动物间的温情;施洪丽《一个四川月嫂的江湖往事》讲述自己在外打工20多年的风风雨雨,笔触大气豪迈;徐克铎《媒人段钢嘴》记述乡村媒人为青年男女说媒、促成一段佳缘的故事,充满了地域特色和生活趣味。这些作品风格真挚、朴素,展现了劳动者对生活的独特感悟,呈现出饱满的感情和厚重的质地。

  在当代文学的浩瀚星空中,《劳动者的星辰》犹如一颗璀璨夺目的流星,以最质朴无华的姿态,照亮了那些隐匿于暗角的生命光辉。这部由北京皮村文学小组9位成员倾心打造的散文合集,不仅是劳动者生存状态的忠实记录,更是一部关于尊严、挣扎与希望的雄浑复调史诗。

  本书摒弃了华丽的辞藻,以“生动鲜活、热腾腾”的真实质感,将打工者的日常点滴转化为文学中的璀璨星辰,让读者在尘埃之中也能窥见生命的光辉。本书最为动人的特质,在于它对生活面貌的深刻还原与忠实呈现。书中收录的14篇散文,大多源自作者的亲身经历:范雨素笔下的“北漂”育儿嫂的酸甜苦辣、郭福来记录的工友与动物共处的日子、徐克铎刻画的乡村媒人的鲜活形象……这些文字未经刻意雕琢,却真实又珍贵。

  范雨素在《大哥哥的梦想》中,以近乎白描的手法,细腻描绘了兄长从怀揣“文学梦”到追寻“造飞机梦”的幻灭历程。梦碎的辛酸本应苦涩难言,但在她的笔下,却透露出一种悲壮而灵动的美感。

  书中的人物虽身处社会底层,却始终坚守着对尊严的执着追求。李文丽在《高楼之下》中以保姆的独特视角,审视着都市人民的生活,既揭示了家政劳动的异化现象,又通过深入思考,赋予了这份职业应有的主体性。郭福来的《工棚记狗》《工棚记鼠》,则将工友们的闲暇时光转化为对生命温度的细腻捕捉。

  更令人动容的是,这些作者在繁重的体力劳动之余,将写作视为对抗生存虚无的有力武器。正如皮村文学小组成员所言:“打工的日子就像坐在老牛拉的车上,漫长而无聊,日复一日地将今天走成昨天。”但正是这种日复一日的坚持与积累,让他们的文字积淀出了超越现实、直击心灵的力量。

  本书的出版,标志着打工文学从“短暂现象”向“常态存在”的深刻转变。2017年,范雨素的《我是范雨素》一文在网络上引爆热议,让皮村工友的写作才华走进了公众的视野。这部合集的问世,更证明了他们的创作并非昙花一现,而是如浪潮般汹涌澎湃,最终汇聚成了更加恒久不息的文学力量。

  书中的作品虽多为业余创作,却因真挚的情感与深刻的洞察而具有强大的穿透力,这种写作实践打破了“文学属于精英阶层”的固有观念。正如评论家潘凯雄所言:“文学创作源于生活,但关键在于如何将我们熟悉的生活转化为艺术的真实。”皮村作者或许缺乏专业的文学训练,但他们对生活的深刻感悟与细腻体察,让作品拥有了触动人心、拨动心弦的强大力量。

  展览“劳动者的星辰:打工文学回顾展”将这种关联具象化地呈现在人们眼前:东莞的流水线、北京的皮村、乡村振兴的村歌……共同构成了一部关于改革开放的心灵史诗。正如学者柳冬妩所言:“打工文学是用血泪与希望构成的情感史诗。”而《劳动者的星辰》的出版,正是这部史诗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篇章。

  本书的价值,不仅在于它真实记录了打工者的生存状态与心灵历程,更在于它深刻揭示了文学的本质——即“人”的觉醒与自我表达。当流水线上的工人拿起笔杆、当育儿嫂在深夜写下日记,他们便完成了从“被叙述者”到“叙述者”、从时代的旁观者到历史书写者的华丽转身。这同样提醒我们:真正的文学无须依附于华丽的辞藻与刻意的修饰,它诞生于生活的细节之中、生长于现实与希望的夹缝之间。

  《劳动者的星辰》如同一面镜子,让我们得以窥见真实;它更是一盏明灯,为所有在尘埃中仰望星空、追寻梦想的人指引前行的道路。

  黄小依(江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