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四季变换中 感受自然与生命之美 ——读《雨中山果落》
作者:信息来源:发布日期:2025-04-29访问次数:字号:[大中小]

作者:傅菲
出版社:人民文学出版社
出版时间:2025年3月
本书是傅菲自然文学、生态文学作品精选集,全书约21万字,计39篇,分四辑,篇目选自傅菲的《深山已晚》《风过溪野》《大地理想》《森林归途》《鸟的盟约》等书。《雨中山果落》以诗性、典雅、清丽的语言,讲述人与自然的故事,叙述自然个体生命之美,塑造自然万物的生命价值,描写四季变换及大地原始之美,展示荒野的奇异之美,集中呈现了傅菲的“新山地美学”,并提出了“自然道德”的概念。
在当代文坛中,傅菲的散文以独特的“微美学”视角和对自然的深刻观察而独树一帜。他以深情隽永的笔触、细腻真实的叙述、多彩灵动的描写、独到深邃的哲思,给“自然生态文学”赋予了新生命。从《深山已晚》的静谧悠远,到《风过溪野》的清新明快;从《鸟的盟约》的温情脉脉,到《野禽记》的妙趣横生……多年来,傅菲扎根于婺源、郑坊等地的自然山川田野,出版了十几部自然生态散文集,而《雨中山果落》更是他与山川草木、飞禽走兽对话的结晶,引导人们感受自然、关注自然、守护生态,重拾与自然共生的美好。
《雨中山果落》的价值在于构建了一套完整的自然生命哲学体系。他发现生命本就从容地活着,也应该从容面对死亡。大地收留了自然的一切生命,枯荣往复,大地才有了更为广袤的繁盛。
死亡也并不意味着消亡,它将以另一种形式存在。一枚山果,落入泥土,成为泥土,再次融入一种新生;一棵腐烂的树干,从它轰然倒下的那一刻,树干就会以另一种生命形式获得新生。山坡上、溪涧里、松林间,都有一层厚厚的松软的腐殖层,它们就是自然化贫瘠为富有、化腐朽为神奇的一种循环往复的新生方式。正如傅菲所言:枯败之相,让我们生出诸多的希冀。
“自然道德”概念的提出,标志着傅菲自然写作的伦理高度。傅菲主张的“不杀戮、不豢养、不掠夺、不破坏、不污染、不干扰”的准则,是对新型生态关系的构想。这种道德观不是抽象的说教,而是源自长期观察自然的生命体悟。当傅菲描写鸟类“择树建巢”和“择枝而栖”时,实际是暗示:人类应向其他生物学习生存的哲学。这种道德观将伦理主体从人类扩展到了整个生态系统,要求人类以谦卑的姿态重新定位自己在自然中的位置。
傅菲通过对微观自然的书写,为读者传递生态理念。这不是简单的书写策略,而是一种认知革命,更是一种深刻的生存哲学,重建了人与自然的“道德”联系。当人们学会欣赏一片木榄叶的纹路或一只野猫的习性时,自然会产生保护这些生命的道德冲动。由美生爱、由爱而护的转化,正是生态文学最珍贵的社会功用。人们常说文学有什么用处?这是傅菲给出的最好答案。
作品超越了传统自然书写的窠臼,也超越了文学范畴,指向人类与自然一种新型的关系学,成为连接科学与人文、传统与现代、人类与自然的跨界对话。当文明面临生态转折的紧要关头,这种“向下”扎根土地又“向上”仰望星空的创作,正是傅菲散文的经典之 处。
朱宜尧(黑龙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