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所在位置:首页 > 文史春秋 > 文史春秋

九十年前银川的城墙

作者:信息来源:银川日报发布日期:2022-05-11访问次数:字号:[]

1932年1月,欧洲探险队于南门瓮城城楼向东所拍影像。


1937年6月,美国记者福尔曼拍摄的银川北侧城墙景象。


“我们沿着一条运河(此处当为唐徕渠,本文作者注)的河岸行进,道路上除了牛牵引的大轮车以及高头大马上的旅行者之外,并无其他。直到,我们看见宁夏(今银川)巍峨的城墙,以及无数的宝塔,远处望去就像高大的雪松。宁夏城的砖墙非常古老,但保存完好。经年累月的苔藓和地衣几乎把城墙全部覆盖,更加赋予了宏伟与壮丽的印象。城池四周都是沼泽,那里长满了藤蔓、芦苇和睡莲……”(本文作者译)


1844年,法国人Huc经过漫长而艰辛的旅程由石嘴子跨越黄河辗转来到银川,以上文字出自Huc所撰的行程记述。这也是近现代历史中第一位途经宁夏的西方人所描写的银川,描写的银川城墙。


Huc所目睹的高大宏伟的银川城墙,为乾隆三年地震之后营建。《朔方道志》曾有记载:


“乾隆三年地震,城尽毁。乾隆五年,发帑重建。周围两千七百五十四丈,东西径四里五分,南北径三里一分,高两丈四尺。址厚二丈五尺,顶厚一丈五尺,并砖石包砌。外垛口墙高五尺三寸,内女墙高三尺……


乾隆五年五月兴工,六年六月告竣,共费帑三十一万四千五百二十九两零……”


这是1932年欧洲探险团队于南门瓮城城楼向东所拍影像。城墙缺口是为通行便利而将瓮城外关厢土城开凿所致(南门瓮城及关厢土城,本栏目《银川南门》一文曾有介绍)。


照片之中,Huc所描述的宏伟壮丽的银川城墙跃然而出,高耸的墙体、坚实的墩台(马面)、威严的敌楼、工整的垛口构成了庄严而肃穆的银川古城。惟与1844年Huc所见不同的是,为便于往来,1932年萦绕银川城东南角的水域因填湖筑路而不复存在,但在1929年南门东侧影像之中尚能见到。


这是1937年美国记者福尔曼所拍银川北侧城墙景象。这幅照片虽原始标注并非银川,但只是拍摄者行程匆匆而记录差池,根据背景中的贺兰山山形及城墙马面则可断定为银川北侧城墙。虽然临近西北角但影像中未有小北门(振武门)出现,概因刚好错过。所以,拍摄位置则大致位于如今公园北门西侧附近。


照片之中的这段城墙,曾经历过孙殿英围城之战。


1934年1月孙殿英西进,由北路经磴口进入宁夏并攻占石嘴山之后,便兵分三路,妄图以中路直下平罗,进而夺取富庶的宁夏平原作为根据地,以达到稳固盘踞西北之目的。但遭遇平罗守军顽强抵抗,鏖战数日,孙殿英见破城无望便留部分人马继续困城,而率大部进攻银川。于北塔架炮轰炸银川,并曾于银川北城墙西段(大致即照片中所见城墙位置)架梯攻城,但因守军奋勇迎击,久攻不下而溃败。如今,亦存遭孙殿英部炮轰的城墙及遍地尸骸之影像,战火的惨烈,难以想象。


当年,我的外公便是银川城守军的一员,儿时外公追忆于城墙之上瞭望孙殿英部的情景如今记忆犹新,只是不知他彼时固守的是哪一段城墙。


1930年,生活于山东东平的外公弃学从军,辗转来到银川便参加了抗击孙殿英的战事。之后在乱世中定居银川,亦曾做过教员,但几乎再也没有回过他的故乡。


2013年,我第一次来到外公的家乡,儿时外公以浓郁的山东口音所描绘的故乡大地,壮丽的山东平原、广袤的农耕景象,以及外公祖屋的石墙和外公离开故土之时的必经小道皆如幻念般似曾相识。只是世居于此的人们,大多已不记得那个八十年前离开故土的年轻人。离别之际,但见外公祖屋旁一如当年随风摇曳的芦花,它一定记得外公,就如同我的记忆与幻念……


如今,遥远的法国旅行者、巍峨的银川城墙、战火纷飞的岁月以及固守城池的年轻人皆已远去。惟记忆尚存,这记忆,既是河山朔土的历史,也是血脉相承的追念……


郑文 著/文 图片由郑文著独家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