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所在位置:首页 > 文史春秋 > 文史春秋

人民政协光辉历程展(主要内容摘编)

作者:信息来源:中国政协文史馆发布日期:2022-12-16访问次数:字号:[]

人民政协光辉历程展是中国政协文史馆的基本陈列,设在馆内二、三层,展陈面积约1800平方米。2012年9月21日正式展出。

展览通过200多件珍贵实物和900多张历史图片,采用视频、雕塑、场景再现等表现形式,运用声光电等现代科技手段,展现人民政协植根于中国历史文化,产生于近代以后中国人民革命的伟大斗争,发展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光辉实践,展示人民政协60多年来积极投身建立新中国、建设新中国、探索改革路、实现中国梦的光辉历程。

展览除序厅和尾厅外分为五个部分:协商建国、同舟共进、历史转折、世纪跨越、发展新篇。

 

第一部分  协商建国

1949年9月21日至30日,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在北平召开。这次会议代表全国各族人民意志,执行全国人民代表大会职权,通过具有临时宪法性质的《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以及《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组织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组织法》,作出关于中华人民共和国国都、纪年、国歌、国旗四个决议案,选举产生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和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国委员会,宣告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的召开和共同纲领的通过,标志着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取得全国性胜利,标志着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建立。 

1948 年9 月30 日,由香港北上的部分民主人士在哈尔滨马迭尔饭店合影,前排左起李立三、谭平山、沈钧儒、李德全、蔡廷锴;后排左二朱学范、左三章伯钧。

1949 年2 月,奔赴解放区的部分民主人士在华中轮上合影。二排左起:包达三、柳亚子、陈叔通、马寅初;三排左起:傅彬然、沈体兰、宋云彬、张絅伯、郑振铎、叶圣陶、王芸生。

1949 年8 月28 日,宋庆龄接受中国共产党邀请由上海抵达北平,毛泽东、周恩来、张治中等在火车站迎接。 

1949 年9 月21 日下午7 时,毛泽东宣布政协第一届全体会议开幕并致开幕词。他庄严宣告:“占人类总数四分之一的中国人从此站立起来了。”

在一届政协全体会上,选举产生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组成人员。1949年10 月1 日下午3 时,首都30 万军民齐集天安门广场,隆重举行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成立典礼。毛泽东庄严宣布“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成立”。毛泽东宣读《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公告》。

 

第二部分  同舟共进

新中国成立后,人民政协为恢复和发展国民经济、巩固新生的人民政权、推动各项社会改革,促进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作出重大贡献。

1954年,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召开后,人民政协作为统一战线组织和民主协商机构,在推动各种社会力量完成社会主义改造、为实现党和国家总任务而奋斗、活跃国家政治生活、调整统一战线各方面关系、保卫世界和平和扩大国际交往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人民政协在前进中也经历了曲折和坎坷,“文化大革命”期间经受了严峻考验。

以毛泽东为核心的中国共产党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就人民政协的共同政治基础、中国共产党对统一战线和人民政协的领导,人民政协的性质、任务和工作方针提出一系列独创性的重要思想,阐明了人民代表大会成立后人民政协长期存在的必要性及其在国家政治生活中的地位和作用。毛泽东提出中国共产党同各民主党派“长期共存、互相监督”的方针,确立了社会主义条件下我国多党合作的基本格局。

1950年6月,刘少奇在全国政协一届二次会议上作《关于土地改革问题的报告》。

全国政协一届三次会议通过《关于抗美援朝工作的决议》,并通过郭沫若、陈叔通、彭真提出的制发抗美援朝纪念章的建议。

周恩来、宋庆龄、郭沫若在《中国保卫世界和平大会宣言》上签名

双周座谈会是全国政协举办的时事政治座谈会,从1950年4月至1966 年7月共举办114次。图为双周座谈会会场,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家副主席董必武主持,民盟中央副主席高崇民发言。

1954年5月,政协全国委员会组织了宪法草案(初稿)座谈会,这是第八组合影。

1956年,中国共产党提出与各民主党派、无党派人士“长期共存,互相监督”的方针,确立了社会主义条件下我国多党合作的基本格局,也成为人民政协工作的一项基本方针。图为毛泽东等与出席民主党派中央会议的代表在一起。

1957年,55位委员单独或联名提出11 件有关节制生育或限制早婚的提案。图为马寅初(左)、李德全(中)、邵力子在一起研究计划生育问题。

1959年4月29 日,周恩来在60 岁以上政协委员茶话会上,语重心长地请老人们把自己的亲身经历写出来,传之后代。此后,文史资料工作成为人民政协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图为1963 年元旦,周恩来招待70 岁以上全国政协委员、人大代表等。

1966年国庆节,毛泽东在天安门城楼上会见前国民党政府代总统李宗仁。

1954年9月,毛泽东会见西藏宗教领袖达赖喇嘛·丹增嘉措、班禅额尔德尼·确吉坚赞。

宋希濂、杜聿明、溥杰、溥仪(从左至右)在全国政协文史专员室。

 

第三部分  历史转折

1978年12月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我国进入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统一战线和人民政协也进入新的发展阶段。邓小平为主席的第五届全国政协结束长达10多年的瘫痪状态,重新开展工作,并实现思想路线和指导方针上的拨乱反正,开创了人民政协事业的新局面。

这一时期,人民政协坚持围绕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三大任务,在协助政府动员人民拨乱反正、落实统一战线政策、实现“一国两制”构想、开展人民外交等方面做了大量工作,为巩固和扩大爱国统一战线,发展安定团结的政治局面,推进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发挥了重要作用。 

费孝通、屈武、费彝民、萨空了委员(自左至右)亲切交谈

1979 年9 月,因提出新人口理论受到批判的无党派民主人士马寅初,在中共中央关怀下彻底平反。图为北京大学党委领导看望马寅初

邓小平与民主党派中央、全国工商联领导人亲切交谈。左起:邓小平、李先念、乌兰夫、周培源、屈武、孙起孟、茅以升。

1983年4 月,邓小平和邓颖超(左)、廖承志(右)共商祖国统一大计。

全国政协六届一次会议恢复大会发言。图为叶圣陶委员在大会上发表意见。

六届全国政协委员中有11 位为中国革命和建设事业长期工作的中国籍的原国际友人,这是其中8 位(自左至右):郑明芳、魏璐诗、爱泼斯坦、李莎、叶华、傅莱、沙博理、陈必娣。 

邓颖超在中南海西花厅慰问在“文革”期间受迫害的刘海粟夫妇。

政协委员十分关注举世瞩目的长江三峡水利枢纽工程。仅在全国政协六届二次会议至三次会议期间,经济建设组就召开5 次座谈会,167 位委员提出17 件提案,从不同角度提出意见和建议,对促进三峡工程决策的民主化和科学化起到重要作用。图为全国政协经济建设组副组长孙越崎(左四)率部分全国政协委员考察三峡,提出三峡工程应充分论证、不要急于上马的建议。

1986年3月,全国政协委员、全国人大代表中的著名科学家王大珩(左二)、王淦昌(九三学社,右一)、陈芳允(九三学社,左一)、杨嘉墀(右二)上书中共中央,提出发展我国高技术的建议,即“863”计划。

邓颖超看望著名作家巴金

李先念与我国民族工商业者的杰出代表、著名的爱国民主人士、政治活动家、时任第七届全国政协副主席胡子昂亲切交谈

1989 年4 月,李先念乘船考察长江三峡水利枢纽工程坝址——三斗坪。

1989 年9 月,各民主党派中央、全国工商联参加的“支援贵州毕节试验区规划实施顾问组”成立,钱伟长、厉以宁先后担任组长。图为钱伟长等在毕节考察扶贫工作。

1988年6月,全国政协七届常委会第二次会议听取时任中国社会科学院院长胡绳关于《中华人民共和国香港特别行政区基本法(草案)征求意见稿》的说明,并进行协商讨论。

1990 年9 月,李先念会见巴基斯坦总统伊沙克·汗。

 

第四部分  世纪跨越

1989年中共十三届四中全会以后,以江泽民为核心的中国共产党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卓有成效地运用统一战线和人民政协为继续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把人民政协事业胜利推向21世纪。这一时期,人民政协适应国内外形势发展变化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发展要求,在促进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建设等方面发挥了协商监督、积极建言献策的作用,在密切党和政府同各界人士的联系、协调各方面关系等方面发挥了凝聚人心、汇聚力量的作用,在实现香港和澳门顺利回归祖国、促进祖国和平统一中发挥了积极的推动促进作用。 

政协第八届全国委员会的委员构成,实现了中国各民族代表人士大团圆,全国56 个民族都有自己的代表人士担任全国政协委员。

1994年8月,李瑞环视察新疆和田,看到当地人民长年喝涝坝水时,他积极倡导社会各界捐资打井并身体力行,帮助当地群众喝上了清洁水。新疆部分地区人民的饮水困难得到中共中央、国务院的亲切关怀和当地中共党委、政府的高度重视,370万农牧民的饮水问题得到解决。右图为李瑞环视察新疆和田布扎克乡。

在全国政协九届一次会议举行的记者会上,王光美委员就发起救助贫困母亲的“幸福工程”回答记者提问。

2009 年11 月,《中国京剧音配像精粹》二期工程新闻发布会在京举行。由李瑞环倡导的这项工程共录制剧目460 多部,为国家文化事业留下一份宝贵财富。

在国家总体外交格局下,人民政协开展了多层次对外交往,开创了对外友好交往的新局面。图为1993 年11 月,李瑞环应邀对尼泊尔、印度、巴基斯坦进行正式友好访问。这是全国政协主席首次出访。

 

第五部分  发展新篇

2002年中共十六大以后,胡锦涛为总书记的中共中央进一步加强和改善党对人民政协的领导,把人民政协工作纳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继续推进人民政协事业向前发展。

这一时期,人民政协认真践行科学发展观,为推进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战胜历史罕见的特大自然灾害,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冲击、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促进社会和谐稳定,为推进“一国两制”实践和祖国和平统一,为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为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关于重要问题在决策之前和决策执行过程中在人民政协进行协商的精神,全国政协每年都召开专题协商会,就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大问题,同到会的中共中央、国务院领导及有关部委负责同志进行互动交流。图为2005年7月,全国政协召开首次专题协商会,围绕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和2020 年远景目标建言献策。回良玉、曾培炎、华建敏到会听取意见。

2005年10 月,贾庆林率全国政协调研组到首钢和曹妃甸工业园区调研,提出以首钢搬迁为契机,把迁建的钢铁项目建成符合循环经济原则的企业,把曹妃甸工业园建成循环经济生态工业园区的建议。

全国政协相继召开政协文史资料、提案、委员视察、专题调研、反映社情民意信息、新闻宣传六个工作座谈会,制定加强和改进有关工作的意见。

全国政协召开“同心协力迎奥运”座谈会。

十届全国政协以来,人民政协继续扩大交流合作,形成对外交往新格局。2009 年11 月,贾庆林对菲律宾、秘鲁、厄瓜多尔、巴西四国进行正式友好访问。图为贾庆林会见巴西参议长兼国会主席萨尔内。

中共十八大以来,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人民政协事业不断取得新进展。

中共中央总书记、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在2013 年全国政协新年茶话会上发表讲话。

2013年3月24日至27日,俞正声在贵州调研。图为俞正声考察黔西县普底乡中心小学时与师生交谈。

2013 年4 月7 日,俞正声会见泰国公主诗琳通。

2013 年4 月12 日,俞正声接见第十一世班禅额尔德尼·确吉杰布。

2013 年7 月16 日,全国政协在北京召开“积极稳妥推进城镇化,着力提高城镇化质量”专题协商会。俞正声出席会议并讲话。

2013年4 月20 日,俞正声会见台湾佛光山开山长老星云法师。

团体参观:预约电话(010)  66193254    66193299(传真)

个人参观:凭有效身份证件每周四9:00—16:00免费参观

地址:北京市西城区太平桥大街23号(全国政协礼堂西南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