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所在位置:首页 > 文史春秋 > 文史春秋

名人故居 | 郭沫若故居 前海西街18号

作者:信息来源:中国政协文史馆发布日期:2023-08-23访问次数:字号:[]

文/皇甫玙

 

 

郭沫若故居

    郭沫若(1892—1978)的故居坐落于北京西城区前海西街18号。早先,这儿曾是清乾隆宠臣和珅的花园,后归属恭亲王府。民国初年,为同仁堂的支脉——达仁堂创办人乐达仁所购买,将其修建成中西合璧式庭院,新中国诞生之初献给国家。1950—1959年这里是蒙古人民共和国驻华使馆。1960—1963年为宋庆龄寓所。1963年11月郭沫若迁居此处。

    郭沫若逝世后,1979年郭沫若著作编辑出版委员会迁入。1982年8月郭沫若故居列入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88年6月郭沫若故居正式对外开放,郭沫若全身青铜坐像在故居的草坪上落成。1992年,北京市政府命名郭沫若故居为青少年教育基地(后更名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1994年,更名为郭沫若纪念馆,由郭沫若的女儿郭平英担任馆长。

故居内郭沫若铜像

    故居的大门坐西朝东,门上方悬挂着邓颖超同志于1982年9月所题写的“郭沫若故居”金字木匾。步入大院门,跃入眼帘的是被松柏环绕的小山包、草坪、银杏树和花卉。1954年春,为祈祷夫人于立群的病早日康复,郭沫若特从京郊大觉寺移树苗栽在西四的宅邸,1963年又将它移植此院中,称之为“妈妈树”。郭沫若的坐像安放在妈妈树的北侧草坪中。

    一条蜿蜒的甬道直通垂花门,门内是由正房、东西厢房所组成的两进四合院。前院有正房五间,左右耳房各两间,厢房三间;后院有后罩房十间,由红绿相间的抄手游廊、檐廊将全部房屋连接为一体,典雅而别致。院内植有腊梅、垂瓣海棠、牡丹等花木。

故居庭院里的海棠树

    前院东厢房是“郭沫若的文学世界”专题展室。西厢房为“郭沫若与中国史学”专题展室。展出的有关甲骨文的手稿曾于1937年遗失,20年后竟被找到,并千里迢迢从日本国回到中国。郭老感慨地将装手稿的小木箱题名为“沧海遗粟”。这木箱现展放于郭老的书房内。

    正房由西至东依次为郭老的会客室、书房兼办公室和卧室,基本保留了主人生前的格局与陈设。

故居大客厅

    坐北朝南的大客厅内沿窗摆放着一组简朴的沙发,右侧钢琴前的单人沙发是郭老接待来宾和友人的专座。客厅的西壁是傅抱石于1965年春所作题为《拟郭沫若九龙渊诗意》巨幅山水画,画幅下陈列着主人收集的形态、色泽各异的观赏石。

    在书房兼办公室内,引人注目的是悬挂在东西壁毛泽东手书的《西江月·井冈山》复制品和于立群书写的魏碑体毛泽东诗词《沁园春·雪》。书桌上摆放着台灯、笔筒、台历、毛笔和助听器。1967年和1968年,郭老的爱子世英、民英死于非命,他饱含深情用蝇头小楷抄录了孩子的日记寄托哀思,这日记本也放于此桌上。

故居的书房和办公室

    郭老的卧室设于耳房内。单人床下放着一双黑布鞋,床右侧是放置《二十四史》的书箱,主人生前时常翻阅《二十四史》。东侧有一座带镜衣柜。

    在通往后罩房的走廊壁上,是由郭老题写匾额的“故宫博物院”“保卫和平”“荣宝斋”“中国书店”“北京人民艺术剧院”“中国银行”“北海公园”“中山公园”的照片。

     后院正对客厅的是于立群的书房。这里悬挂着郭老于1961年秋书“咏武则天”墨迹和于立群用小篆书写的毛泽东诗词等。此屋被郭老一家亲切地称作“妈妈屋”。两侧曾为于立群及儿女们的卧室,现为“郭沫若的人生历程”展,用照片和实物涵盖了郭老八十六年丰富而又曲折的人生历程。

“妈妈屋”——夫人于立群的书房

    后罩房西端有郭老生平录像播放。西壁以傅抱石巨幅山水画为背景,上面有郭老的一段话: “我要以松柏的态度来刻画出自己的年龄,能成为合抱的大木给天下的劳人以一片清荫,即使中途遭了电击或者枯死,我也希望它的残骸能够供给贫苦人一把取暖的柴。”这正是郭老对自己人生的写照。

2007年4月

    作者时为北京市工商联调研室干部

    (本文节选自《名人故居博览·北京卷》,全国政协文史和学习委员会、北京市文史资料委员会编写,中国文史出版社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