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所在位置:首页 > 议政建言 > 议政建言

(调研报告)关于推进国家级产业集群建设 打造“中国新硅都”的协商报告

作者:信息来源:发布日期:2024-06-11访问次数:字号:[]

       为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宁夏重要讲话和重要指示批示精神,全面落实自治区第十三次党代会精神,银川市以建设“两都五基地”为目标,以打造“中国新硅都”为抓手,以提升产业链供应链现代化水平为主线,积极推进国家级产业集群建设,加快建设创新发展引领示范市。2023年,市政协将其列为常委会专题议政议题,组织部分常委委员进行了多层次调研协商,现将有关情况报告如下:
       一、产业发展现状
       近年来,市委、市政府主动融入和服务新发展格局,提出了“两都五基地”产业布局,制定《银川市建设“中国新硅都”推动产业转型升级取得新突破三年行动方案》,印发《提升制造业产业链供应链水平 推动产业链式集群发展实施方案》,聚力发展新材料产业,全力打造经济增长“新引擎”,以硅产业为核心的新材料产业已驶入高质量发展的快车道,成功吸引了一批投资规模大、科技含量高、市场前景好、带动效应强的国内龙头企业来银投资,以光伏硅为代表的“三新”产业高速增长,国家级产业集群建设持续推进,“中国新硅都”建设迈出了坚实步伐。
       (产业规模日益壮大。2022年,全市“三新”产业完成产值约693亿元,其中以光伏硅为主的光伏产业总产值465.5亿元,占比67%,同比增长71%;硅片产能90GW居全国第一,单晶硅棒产能120GW居全国第二。风电制造以银新能源、众力管廊等为代表的风机塔筒研发制造企业,已具备年产1600套风机塔筒的产能,居全国领先地位;汉尧石墨烯已率先成为全国储能领域唯一富锂锰基材料产业化企业,其生产的低钴、无钴两元正极材料系列产品,填补了行业空白;宝丰昱能电池及储能集装系统示范项目按计划有序推进;天通银厦大尺寸蓝宝石生长工艺技术和切磨抛技术,填补了国内微型LED显示芯片衬底基材及大尺寸光学晶片产业化需求空白;盾源聚芯填补了国内半导体硅部件的大直径硅锭领域的空白,硅熔接产品市场占有率达到70%以上,半导体坩埚全国占有率18%。
       (质量效益节节攀升。依托丰富煤炭资源,坚持集中式和分布式光伏并举,不断扩大新能源装机规模,截至2022年底,光伏和风电装机容量571.75万千瓦,占全区清洁能源装机规模的18.8%,接入我市220KV电力主网的容量占全市的37.9%,能源转型效果初步显现。新材料重点企业和新上项目能耗强度平均约为1吨标准煤/万元,远低于全市规上工业平均水平(1.68)。加大科技研发投入,新材料产业领域组建的12个创新联合体,研发总投入3000余万元,科技创新项目立项20个,占立项工业项目的27%;注重科研平台发展,累计培育新材料领域国家高新技术企业17家和多家自治区级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技术创新中心等;发挥示范带动作用,建成多个国家和自治区级绿色工厂、智能工厂及数字化车间。
       (三)产业集群初步形成“中国新硅都”建设已聚集隆基、中环等一批光伏行业龙头企业,现有规上工业企业22家,2022年,光伏产业中国新硅都建设实现产值465.5亿元,同比增长71%。硅材料光伏供应链持续培育。在硅基光伏材料领域,充分利用内蒙、石嘴山市等周边省市工业园区的产业项目,为我市单晶硅产业供应原材料,形成完整的单晶硅棒产业、硅片产业、电池片产业、组件产业配套链。利用年产氯气110万吨、氢气120万吨、氯化氢60万吨、氮气1400万吨、氩气0.3万吨的产能,不断延长硅材料光伏产业链,配套能力逐步形成。智能终端材料和半导体材料生产基地建设稳步发展。现有中欣晶圆、天通银厦等14家规上企业,已形成8200吨蓝宝石晶体、2160万片蓝宝石晶片产能,已建成1030吨氮化铝粉体、5万片氮化铝陶瓷基板、10万片氮化硅基板和200万片高导热氮化铝陶瓷基片生产线;8-12寸大尺寸晶圆、半导体级石英坩埚、硅部件成为国内外芯片供应链重要配套。2022年智能终端材料和半导体材料基地完成规上工业总产值28亿元,同比增长98%。新型电池制造基地以宝丰储能电池、汉尧石墨烯无钴化正极材料为主打产品的新型电池制造基地基础进一步夯实。
       二、主要短板和问题
       (一)产业集群联动发展的产业链还不完善。一是产业链条还不长。新能源产业主要集中在基础原料和简单组装环节,本地配套能力弱,产业链规模小、核心竞争力不强。全市光伏硅产业主要集中在拉棒、切片、电池片、组件等主产业链,但在电池封装材料、PET基膜、逆变器、汇流箱以及切割线、焊带等耗材配套产业还有短板,尚未形成完整产业链。二是企业衔接还不紧。产业集群内企业联系、信息沟通、专业化分工及合作协同程度不高。部分集群龙头企业带动性不强,产业链整合能力较弱,引领和带动中小企业发展的作用还不强。
       (二)产业集群的创新动力还不够强。一是科研创新能力较弱。从国际国内看,现代产业集群的显著特征是区域内拥有国际一流的高校及科研机构作为科技研发支撑,但银川市在技术创新、集成能力、关键核心技术和装备等方面仍然存在短板,在引进高精尖缺人才、科研院所或团队上还不够精,创新链与产业链融合不足,科技赋能产业集群的效应还不突出。二是短期扩产能力受限。行业增产周期受限,新建光伏级EVA生产线的达产周期一般为42-45个月(建设期2年、调试期1年、稳产1年),因依赖市场预判,产能释放存在滞后性,不能及时满足行业短期高速增长需求。先进技术扩散受限。杜邦釜式法工艺不允许转让,无法大规模量产,企业只能采取置换法生产,稳产需追加1.5年时间。贸易和设备进口受限。国内光伏级EVA多为中低端产能,且龙头企业多在海外建厂,造成进口依赖度高,且装置大多为超高压设备,技术含量高、生产厂家少,核心设备仍需从海外订购,交付期一般在一年以上,耗时较长,受贸易风险、国际物流速度影响大。
       (三)产业集群的产业要素优势还不明显。一是在优惠政策方面,自治区不再执行产业投资配置新能源指标政策,新材料企业申请新能源指标不再享受此优惠政策,特别是在电价上,新材料企业用电量较大,与西北其他地区相比,优势不凸显,很大程度上影响了企业投资发展信心。二是在市场波动方面,高纯石英砂是光伏产业链的核心基础原料,高纯石英砂需大量进口,受区域贸易影响较大,自2020年下半年以来,基础原料受市场需求等因素影响,价格不稳定,对产业发展影响较大,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企业的生产决策。三是在招才引智方面,虽然已制定出台“银川人才兴市30条”等一揽子人才政策,实施“十万大学生留银川”专项行动,人才政策红利进一步释放,但针对“三新”产业制定的针对性、差异化的人才政策还不多,硅产业领域的高精尖缺人才引进还不多。
       三、意见建议
       (强化顶层设计,指导产业集群规范建设
       1.做好产业集群规划布局。推动全市硅产业集群建设与国家区域重大战略、区域协调发展战略、主体功能区战略相协调。综合统筹产业集群发展周期、发展阶段、比较优势等情况,积极融入自治区光伏材料“一核三群”“一线一园一基地”产业布局,细化产业集群的阶段性目标,建设银川市中高端光伏中下游研发制造基地,发展总部经济,争取将银川市具有比较优势和竞争力的晶硅光伏企业、产品纳入国家重点培育领域。加强对集群培育的质量评估与动态监管,完善产业集群培育推进体系,力争进入国家级战略性新兴产业与先进制造业集群方阵。
       2.形成产业集群发展共识。聚焦产业链的薄弱环节和价值链的高端环节,实施好“链长制”工作机制,推动企业和项目在人才、资金、原料、技术等方面问题的协同快速解决,推动产业链垂直整合和跨区域横向拓展。聚焦重点区域发展、重要产业布局、重大项目,实施“项目长”制,建立新兴产业集群重点企业、重点项目库,开展“以商招商、靶向招商”,落实好惠企政策,解决企业诉求及问题,主动上门助企纾困。聚焦产业集群发展和链式发展,发挥“链主”企业的龙头带动和辐射作用,建立“链主”企业产业链项目储备清单,储备一批技改项目、创新研发项目、智能化升级项目、产业化项目,以投资、合资、采购订单等方式吸引上下游关键配套企业落地银川,打造良性循环的产业生态圈,提升产业链的稳定性,促进产业集群发展。
       (二)强化产业“三链”,推进产业集群协同发展
       1.两头延伸“补”链。注重增量补强、存量优化,横向拓展、纵向拉伸,推动光伏硅产业形成拉晶、切片、电池、组件以及配套的全产业链生态体系,鼓励企业集中精力改进、研发、引进半导体单晶硅炉等关键设备,形成从硅棒、硅片、电池片、组件、系统集成和光伏产品应用的完整产业链条,不断促进“短链”延长、“细链”加粗、“弱链”变强,进一步提高产业集聚度,增强产业集群发展能级,力争进入国家级战略性新兴产业与先进制造业集群方阵。
       2.填补空白“建”链。锚定特色化、专业化方向发展,鼓励、支持、引导集群内企业专注于某一类或几类新材料研发设计、生产制造、管理销售,补齐半导体硅产业链短板,利用生产高纯材料的气候优势,向产业链前端延伸引进高纯材料企业,持续加强配套能力。加快组建产业共同体,增强地区间价格联动,引导企业积极参与大宗商品交易,有效防范原材料供应价格波动、关键基础材料“卡脖子”、部分辅料供应紧缺等风险,实现产业链供应链稳定可控目标。
       3.融合发展“强”链。支持企业组建技术创新联合体,打造具有领先优势的研发平台,推动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制造业深度融合,先进制造业与现代服务业深度融合。支持发展光伏硅+储能融合发展,围绕光伏对储能的需求,支持发展储能技术研发、储能关键部件及设备制造产业。大力推动硅材料产业发展与高端装备制造业深度融合,围绕光伏硅全产业链重点发展光伏串焊机、高纯石墨、光伏逆变器等产业,形成区域集聚、优势互补、配套协同产业链式发展新格局。
       (注重产业“三化”,引领“中国新硅都”高质量发展
       1.注重品牌化建设,提升产业含“金”量。坚持政府和企业协同发力,注重园区品牌建设,加强园区内水、电、路、网、交通等基础设施和配套服务的提升;加强与主流媒体合作,积极开展各类宣传及推介活动,如举办行业论坛、品牌创新成果发布等形式,吸引更多的目标企业和投资者。注重企业品牌建设,鼓励产业集群、工业化产业基地,加强与专业机构合作,在品牌策划、品牌塑造、品牌营销上下功夫,开展品牌诊断、经验交流等活动,打造竞争力强、美誉度高的区域品牌;注重产品品牌建设,坚持少而精的导向,加快培育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和核心竞争力的产品品牌,对国有企业、民营企业获得的国家知名品牌、驰名商标给予奖励,不仅可增强企业的生命力,也能有效提升城市的影响力和竞争力。
       2.注重智能化发展,提升产业含“技”量。围绕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深入实施“互联网+工业”行动,推动大数据和工业经济深度融合,优化工业互联网平台建设,坚持自动化、智能化、高效化的生产理念,支持企业持续推进4.0智慧工厂和数字化车间建设,综合运用互联网、人工智能等技术,实现智能生产、智能装备、智能管理、智能物流、智能仓储,促进工业仿真优化,实现企业智能管理和决策,打造数据驱动的智能工厂,通过“以数促实”,让数据成为产业上下游的“粘合剂”,促进成本下降和效率提升。
       3.注重绿色化发展,提升产业含“绿”量。坚持从生产性工程思维转向生态性有机思维,充分依托光照强、温差大、风能足、湿度低、灾害少的自然禀赋,积极争取中央、自治区“绿电园区”政策,为硅产业聚集的园区一次性整体规划配套绿色能源发电项目,支持企业发展绿电项目,鼓励企业自建自营光伏电站,以“绿能”制造“绿氢”“绿材”,创新碳汇、碳交易等模式。建立与新能源资源富集地利益分享机制,跨区域建设配套新能源项目,推进产业转型升级。
       (四)优化营商环境,提升产业发展服务“智”量
       1.强化惠企政策支撑。坚持“两个毫不动摇”,持续优化营商环境,强化纾困惠企政策,适度给予差异化扶持政策倾斜,建立针对光伏硅和储能产业的电价补贴调剂基金等优惠政策,让初进产业集群的企业“轻装前进”。支持鼓励中环、隆基、鑫晶盛硅产业重点龙头企业发展壮大,提升育优培强力度,发挥链主企业的聚合带动效应和引擎作用,构建“一企带一链,一链成一片”的发展格局。
       2.强化人才引育支撑。用好用活人才政策,支持企业建立光伏教学实习基地和博士后流动站等人才培育载体,加强与高校、科研院所紧密合作,“订单式”培养人才,实现人才培养、技术产业化、创新模式社会资源投入的优势互补,促进技术推广和规范标准建立。针对“三新”产业领域人才要在薪资待遇、住房、教育、社会保障等方面不断优化,健全科技和产业人才引育留用体系,促进更多复合型高端人才引领产业持续发展。
       3.强化科研技术支撑。多层次建设研发创新、人才培养和科研实训平台,帮助企业运用好自治区重点研发计划、“揭榜挂帅”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和重大科技成果转化等各项工作,加大“校地企”合作力度,组织骨干力量攻坚技术难关,突破一批标志性技术产品,加速新技术、新产品落地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