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所在位置:首页 > 议政建言 > 议政建言

(调研报告)关于打造银川市葡萄酒品牌 加快推进世界 葡萄酒之都建设的协商报告

作者:信息来源:发布日期:2024-06-11访问次数:字号:[]

  经过近40年的发展,以银川为核心的贺兰山东麓葡萄酒产业已进入高质量发展的关键阶段,发展态势持续向好,发展机遇前所未有。为进一步推动葡萄酒产业高质量发展,加快推进世界葡萄酒之都建设,按照市政协2023年协商计划,市政协常委会调研组深入各县市(区)、酒庄(企业)进行调查研究,分领域多次召开协商座谈会,针对我市葡萄酒产业发展现状、制约瓶颈及意见建议广泛协商讨论,现将协商情况报告如下:

  一、产业现状和取得的成效

  一是发展势头和发展潜力进入新阶段。近年来,市委市政府始终坚持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宁夏重要讲话和指示批示精神为指导,认真落实自治区第十三次党代会和银川市第十五次党代会提出的打造“世界葡萄酒之都”的目标,将葡萄酒产业提升到“六特”之首,做为“强首府”战略的重点战略性产业,以打造优质葡萄基地、做强龙头骨干企业、创新市场营销模式、提升产区品牌价值、推动文化旅游融合为重点,深入挖掘葡萄酒产业综合效益,取得阶段性新成果。2021年宁夏国家葡萄及葡萄酒产业开放发展综合试验区、中国(宁夏)国际葡萄酒文化旅游博览会两个“国字号”平台落户银川,2022年贺兰山东麓葡萄酒国家地理标志产品保护示范区成功获批筹建,贺兰山东麓葡萄酒产业园区获得第六批“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创新基地称号。轩尼诗、保乐力加、张裕、长城、美的等一批国内外知名企业落户银川,贺兰山东麓产区有六款红酒被当做国礼馈赠重要外宾。2022年末,全市酿酒葡萄种植面积26.2万亩(占全区45%、约占全国23%);建成投产酒庄(企业)66个(占全区57%),年产葡萄酒7000万瓶(占全区50%、约占全国产量22%),年销售额2000万以上品牌酒庄(企业)12个(占全区80%);A级以上旅游酒庄9家(4A级酒庄3家、3A级酒庄2家、2A级4家,占全区75%),酒庄年接待旅游人数达100万人次,产业综合产值260亿元(占全区76%)。2023年6月,国际葡萄与葡萄酒产业大会 第三届中国(宁夏)国际葡萄酒文化旅游博览会在银川成功举办,来自42个国家和国际组织的新老朋友、业界大咖、企业代表齐聚银川,推动签订融资、投资、销售类项目224个,总金额307.2亿元,产区知名度和城市影响力都得到了极大提升。预计到2025年葡萄酒种植总规模可达30万亩,年产葡萄酒1亿瓶以上,实现产值400亿元。全市葡萄酒产业正在加快实现由种得好、酿得好、向销得好目标转变,聚力打造“世界葡萄酒之都”势头强劲。

  二是管理机制和创新能力打开新局面。建立市级领导牵头、部门县市(区)协同推进的产业包抓工作机制,编制《银川市葡萄酒产业“十四五”发展规划》《银川市促进葡萄酒产业高质量发展 加快推进世界葡萄酒之都建设三年行动方案(2023—2025年)》,完成《银川市贺兰山东麓葡萄酒产业空间布局规划》及供水、供气、电力、交通、防洪、通讯、污水处理等专项规划编制。区、市联动成立3家葡萄酒专业学院、4个自治区重点实验室和7个酒庄(企业)科技创新平台,全力推动酿酒葡萄三级苗木繁育、生态智能化葡萄园、有机葡萄与葡萄酒、全产业链延伸、公共化社会服务等体系构建和项目建设,产业科技支撑能力进一步增强。40多家酒庄先后在品醇客、布鲁塞尔、巴黎、柏林、贺兰山东麓5大国际顶级赛事上获得上千个大奖,以超过中国奖牌总数60%以上的绝对优势位居中国奖牌榜首位,高品质葡萄酒逐渐成为贺兰山东麓的代名词。

  三是品牌推广和市场营销取得新跨越。创新构建“五个1+2”产区品牌市场推广模式,形成“请进来走出去双向发力、线上线下同频共振、展会展厅融合互补”的葡萄酒市场营销“银川模式”;设立全国首个葡萄酒产区品牌日—“519银川产区葡萄酒品牌日”,举办了全国首个葡萄酒年代珍藏酒标艺术展,深入挖掘葡萄酒文化内涵,有效扩大了产区知名度;编制全国首个葡萄酒市场推广教程—《贺兰山东麓葡萄酒银川产区教程》,覆盖国内48个城市的90名产区认证讲师累计开课270余期,有力促进了品牌传播和市场开拓。

  四是“葡萄酒+”融合发展取得新提升。推动葡萄酒+文旅新发展,启动实施漫葡小镇、图兰朵葡萄酒小镇、张骞葡萄郡、西夏怀远红酒街等一批重点文旅项目建设;2022年与黄河宿集、沙漠星星酒店等高端旅游平台合作实现新突破,达成在银投资建设全国首个葡萄酒主题高端民宿旅游度假区—贺兰山宿集,2023年启动野奢帐篷营地项目;举办了葡萄酒文化书画创作展、酒庄打卡健步走等一系列葡萄酒文旅活动,发布了酒庄游精品线路,绘制宁夏首个葡萄酒庄文化休闲旅游电子地图等,酒文旅融合发展迈出新步伐。扎实做好“葡萄酒+生态”的文章。葡萄园“深沟浅栽种植”成为贺兰山东麓最大的洪水拦蓄工程,减少了水土流失;产业基地按10%—15%比例配套防护林,酒庄绿化及防护林建设大幅度提高了我市森林覆盖率;启动实施“金滩银谷”利用修复工程,开发建设张骞葡萄郡(银谷世界碳汇葡萄园),在废弃砂坑启动建设世界最大下沉式生态型葡萄酒产业园,打造市民休闲旅游生态运动公园,把废弃砂石坑变成紫色聚宝盆,走出了一条资源利用与生态治理统筹协调、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共同促进、绿水青山与金山银山相互转化的高质量发展之路。

  五是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走出新路径。随着葡萄酒产业的发展壮大,西夏区镇北堡镇、永宁县闽宁镇等地广大移民群众越来越深入地参与进来,通过种植葡萄、流转土地增收,在家门口的葡萄园务工创收、兼顾家庭,形成了农户与企业的利益联结、联农带农机制,在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促进乡村全面振兴中发挥了重要作用。目前,全市葡萄酒产业年劳务用工量达60万人次,葡萄园季节性用工工资支出超过1亿元,当地生态移民收入中的1/3来自葡萄酒产业,葡萄酒产业串起了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的“富民梦”。 存在的困难和问题 (一)种植层面。一是各酒庄布局分散、规模小,农艺农机融合水平低,种植人工费用较高,酿酒葡萄种植成本较其他地区偏高;二是对新优品种选育、引种的基础性和定性分析研究不足,对产区风土区划研究滞后,缺少耐寒耐旱的优质葡萄品种,尚未形成具有产区明显特征的品种;三是酿酒葡萄种苗病毒检测、品种鉴定、病虫害监测预警、葡萄酒质量检验检测等平台还不完善,产区智慧化、数字化管理水平不高。

  (二)酿造层面。一是各酒庄缺乏自主知识产权的本土酿酒微生物制剂,发酵生物制剂大部分靠进口和外来,酿酒葡萄残渣(皮、籽等)综合利用研发滞后,面向产区的葡萄与葡萄酒分析检测、葡萄酒灌装等公共服务平台还未建立;二是科研院所与酒庄企业在科技攻关和成果转化上融合不够紧密,以企业需求为导向的项目机制还未完全建立,一些科技成果还停留在论文、专利阶段,没有转化为现实生产力;三是缺少引领产业技术创新领军型人才及一批大师级的种植师、酿酒师、侍酒师、营销师。 (三)销售层面。一是市场体系不健全,目标市场不清晰,营销渠道相对单一,没有形成自己的“营销链”和营销渠道。二是葡萄酒价格性价比有待提高,中低端产品价格相对其它产区偏高,产区葡萄酒市场份额较低,整体竞争力还较弱;三是虽然从2020年开始自治区、银川市通过每年举办中国(宁夏)国际葡萄酒文化旅游博览会、贺兰山东麓葡萄酒经销商大会等活动增加了一些影响力,但由于缺少专业化的营销队伍、营销平台和现代营销手段,对市场需求的研究不够,行业协会作用发挥不突出,部分企业营销积极性不高,营销渠道还需进一步拓展;四是本土品牌多,外来品牌也多,能够代表贺兰山东麓在全国市场、国际市场叫响的品牌不多,自主品牌影响力还不大,缺少享誉世界的葡萄酒品牌;五是虽然一些规模较大的酒庄能够做到自酿、自销、自用,但大部分小酒庄因规模较小、品牌知名度不高、销售渠道单一等因素造成“有好酒、卖不出”“圈内红、圈外冷”和产品滞销压库现象,个别企业只能向外地品牌出售原浆。 (四)融合发展层面。一是产业发展链条较短,在酒瓶、木塞、橡木桶、包装、设备等关联投资配套建设环节还较为薄弱,缺少完整闭环的产业发展链条;二是葡萄酒旅游仍处于初期发展阶段,旅游基础设施、公共服务体系构建不完善,信息化发展不足,产区文旅融合不深,缺乏旅游发展顶层设计,旅游业态单一,缺少有知名度和吸引力的文旅项目支撑,系统性规划、文旅元素、形象塑造等方面还需进一步加强;三是缺少独具特色的文化内涵,由于整体发展时间短、历史文化积淀少、缺乏底蕴浓厚的产区故事、产区模式,葡萄酒文化教育科普程度低,消费观念、生活方式尚未形成,导致产业发展“软实力不强”。葡萄酒文化旅游线路、文创产品开发滞后,葡萄酒文化与本土文化结合不够紧密、氛围不浓。酒庄(企业)自身也存在发展定位不准、品牌阐释不清等问题。四是部分酒庄产业化意识、精品意识、特色意识、规模化意识不强,对盈利能力和做强做大考虑不够,在主动作为、拓展市场、扩大销售上发力不够,影响整体产业发展后劲。(五)基础设施配套层面。一是产业核心区还没有形成整体连片的酿酒葡萄种植格局,导致水、电、路、林、气、环保、文旅等基础设施难以配套到位。尚未建立科学的葡萄酒产业用水指标分配保障机制,水指标配额不足、供需不匹配,特别是随着沿贺兰山区域地下井逐步关停,供水能力不足,部分区域配套黄河供水工程规划建设缓慢。酿酒葡萄种植的田间节水滴灌配套建设资金投入不足。酒庄存在生活垃圾收运不完善,葡萄酒固体废弃物利用低,污水处理运行不稳定,出水水质不达标等问题。产区主干道路、酒庄连接线、专项观光旅游线路、标识标牌建设缓慢;受基站少、通信信号弱、沿山酒庄较为分散等因素制约,目前还未铺设宽带线路,无法满足酒庄网络需求,影响了酒庄数字化建设;由于酒庄(企业)较为分散,单个企业承担天然气接入园区所需费用较高,产区大部分区域及多数酒庄未布设天然气管线;二是历史遗留问题亟待解决。按照自治区中长远葡萄酒产业发展规划,从2021年起,规划用5—10年时间,全区酿酒葡萄基地总规模达到100万亩,其中银川市要达到46万亩,但根据自治区、银川市“四水四定”方案,未来银川市酿酒葡萄酒基地总面积最多可发展到35.7万亩,未来发展有近10万亩的缺口,且大部分可规划利用地为耕地、林地、草地,需要在土地利用上优化整合。西干渠以西核心发展区存在较大面积的其它农作物种植和养殖产业形态,且贺兰山沿线部分土地多层转包、权属复杂等原因,导致产业聚集度不高。2012年以来,由于土地权属复杂、土地承包纠纷、土地转包等情况,部分建成和在建酒庄项目建设用地审批和相关手续办理化解仍存在较多困难。

  三、对策建议

  要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融入新发展格局,坚持国际化视野,高端化定位,围绕打造“世界葡萄酒之都”,要在“都”字上做文章,叫响“当惊世界殊”,要在“殊”字上持续发力。以贺兰山东麓葡萄酒国家地理标志产品保护示范区打造为引领,坚持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立足当下、谋划长远、久久为功,按照市委、市政府三年行动方案和贺兰山东麓葡萄酒产业空间布局规划的要求,进一步量化细化任务,打好政企组合拳,强力推进世界葡萄酒之都建设,努力在银川率先实现中国葡萄酒“当惊世界殊”目标。

  (一)坚持规划引领,在统筹推进土地资源优化整合和基础设施配套建设上实现新突破。一是根据土地基础条件和国土空间规划,理清家底,优化整合,做好土地资源调查配置工作,坚持一地一码,生态和发展相结合,通过生态修复解决用地不足的问题,正确处理发展与保护的关系,推动土地权改革,依据《关于落实自然资源部支持宁夏建设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先行区意见推动葡萄酒产业发展试点工作方案》,从满足葡萄酒庄(企业)酒旅融合发展需要的角度,积极开展酒庄旅游功能设施配套建设用地需求分析研究,包括餐饮接待、帐篷营地、展示宣传、住宿配套等功能完善建设用地申报审批机制,并积极向自治区争取可否在现有5%建设用地的基础上给予上浮;厘清西干渠以西土地资源现状,逐步清退污染型工矿企业和低效种养殖业,对优质土地分级、分类、分权属推进土地资源整合优化,采取清退、权属变更、收储国有等方式,实施土地“编号”管理,为葡萄酒产业项目招商引资提供基础保障。二是针对历史遗留酒庄建设用地审批及相关建设手续不完善等问题,进一步研究制定一揽子解决方案,尽快化解;研究制定酒庄(企业)土地承包期到期后续租经营管理办法,从土地优先续租、续租费用等方面给予政策支持。三是加快推进葡萄园确权保护和市场评估交易机制。市发改、水务、文旅、交通、市政、网信、生态环境等部门及各县市(区)政府,要按照《银川市贺兰山东麓葡萄酒产业空间布局规划》及供水、供气、电力、交通、防洪、通讯、污水处理等专项规划,结合各自职责职能强力推进各自工作任务。积极争取国家、自治区项目和资金支持,推进产区基础设施配套项目建设。

  (二)坚持市场导向,在推进品牌提升和市场销售上实现新突破。打造世界葡萄酒之都必须要先打造在全球市场上能立得住、传得开、叫得响的葡萄酒品牌。要用经济学思维打好销售牌,对不同层次消费群体尝试不同的销售方法,坚持两条腿走路,向上走,品牌为上,向下走,价格为强,通过品牌打造和价格调节努力实现销售新提升,通过搭建销售体系,坚持不懈加大宣传力度,全方位、多角度提升银川产区葡萄酒品牌形象。一是深化“特色酒庄+全球营销”模式,充分利用中国(宁夏)国际葡萄酒文化旅游博览会“国字号”平台,积极申办2025年第三十二届比利时布鲁塞尔国际葡萄酒大奖赛,加强与国际交流合作,不断扩大银川产区国际知名度和影响力。二是立足“请进来”,将每年举办的银川市“贺兰山东麓葡萄酒经销商大会”打造成葡萄酒领域知名品牌。三是坚持“走出去”,持续开展城市巡展和产区教程推广,进一步调动酒庄业主营销积极性,组织酒庄集体亮相国内外知名专业展(销)会,深化与全国宿集等旅游品牌战略合作,精准对接葡萄酒重点消费地区经销商和高端消费客群。四是布点拓面,搭建线上线下互联互通销售平台,实施“百市百店千商”三年行动计划,建立百家线下“贺兰山东麓葡萄酒城市体验中心”销售网络,在银川市域打造贺兰山东麓葡萄酒文化街区,打通区域市场线下消费者直购路径。五是激发电商营销新动能,深化与京东、抖音、天猫等电商平台战略合作,持续放大“519银川产区葡萄酒品牌日”等线上促销活动市场效应。六是全媒联动,打造多渠道营销矩阵,建成运营全国首个葡萄酒产区线上VR实景展馆,通过产区微信公众号、视频号、英文网站、电子旅游地图、新媒体等,加强产区媒体宣传,建立网红营销团队,顺应新生代消费的爱好,做好“互联网+”的文章,讲好贺兰山东麓葡萄酒故事,开展葡萄酒消费者精准“画像”研究,发布银川产区葡萄酒消费指南手册和葡萄酒榜单,找准消费者的需求导向,全面构建银川葡萄酒消费新渠道。

  (三)坚持延链补链强链,在推动“葡萄酒+”深度融合发展上实现新突破。一是做强做大葡萄酒产业集群,要以规划引领集群,认真研究产区等级划分、品种区域布局、葡萄酒品质鉴定、产业链企业布局及招商引资等问题,进一步夯实葡萄酒产业集群发展基础,促进产业发展。以龙头带动集群,围绕龙头企业打造全产业链条,链主企业、标杆企业与配套企业一起抓,持续补链延链强链,充分释放产业集群发展示范带动效应。二是做精“葡萄酒+”文旅融合,按照国际旅游目的地标准规划建设贺兰山东麓文化旅游黄金带,创新葡萄酒+文化、葡萄酒+科技、葡萄酒+生态、葡萄酒+教育、葡萄酒+康养、葡萄酒+体育、葡萄酒+商贸会展等模式,探索“葡萄酒+”融合发展新路径。结合产区空间规划绘制产业招商图谱,完善招商政策手册,积极引进或培育葡萄种苗繁育、葡萄种植、酿造设备、橡木桶、瓶、塞、帽,葡萄酒衍生品、葡萄酒物流及葡萄酒旅游产品开发等关联企业,以产业链后端带动前端,提高产业经济效益。加大招商引资力度,积极引入酒文旅融合项目,重点推进贺兰山宿集、图兰朵葡萄酒小镇、张骞葡萄郡(银谷世界碳汇葡萄园)、西夏区怀远红酒街等项目建设;举办葡萄酒文化艺术节、全国旅行商大会、葡萄酒非遗文创展览、葡萄酒诗词大会、全国自驾车贺兰山东麓露营大会等文旅系列活动。支持酒庄争创A级旅游景区,拓展、完善贺兰山东麓葡萄酒庄旅游线路,加大产区电子旅游地图的宣传推广,打造葡萄酒消费者及市民酒庄休闲旅游打卡目的地。三是坚持文化引领,启动“世界葡萄酒之都”城市形象建设,积极争取自治区项目和资金支持,在市区及产业核心区实施地标性葡萄与葡萄酒文创雕塑等,切实塑造“世界葡萄酒之都”城市形象和文化氛围,挖掘葡萄酒产业风土和文化内涵,打造一批以葡萄酒文化为主题的文旅项目,作为银川市“强首府”“强文旅”“强产业”的重点标志性项目;通过积极营造葡萄酒文化,引导消费习惯转变,真正找准消费者的需求导向,做好红酒餐饮文化普及工作,通过讲故事、卖故事培养消费葡萄酒新理念,实现“文化引领+产业赋能”双轮驱动效应。

  (四)坚持创新赋能,在强化人才保障和科技支撑能力上实现新突破。一是以银川市新一轮人才政策出台实施为契机,切实加强人才与葡萄酒产业共融共兴。充分用好自治区和银川市人才引进和培养政策,吸引更多的专家型、复合型、创新型人才,精准服务葡萄种植,葡萄酒酿造,葡萄酒营销等关键环节。二是加强与国内外专业领域高校和科研院所合作,聚集优势人才和创新资源,依托国家和自治区重大产业科技支撑项目,积极开展课题研究、技术服务和成果转化等工作;支持宁夏农垦酿酒葡萄脱毒繁育中心、宁夏大学等资源平台,完善葡萄苗木三级繁育体系,引导种子资源圃建设及检测检疫,引选示范免埋土、抗旱寒、耐盐碱优新品种(品系)。三是坚持数字化方向,打造数字化葡萄酒产业在数字经济上求突破,要在推动数字技术服务经济发展上下功夫,建设葡萄酒产业数字化服务平台,加强数据分析,实现全链数据信息化管理服务。支持酒庄(企业)实施葡萄园新品种、新技术、新模式、智慧化葡萄园建设示范推广和葡萄酒新工艺、新装备、自动化改造提升等,实现酿酒葡萄保质增量,不断固化产品风格、提升生产技术。鼓励引导企业开发特色鲜明、文化独特、贴近市场的甜型、半甜型、加气型等多种类型小瓶装、礼盒装等多种形式酒款,支持酒庄优化调整产品结构,构建高、中、低端橄榄型产品体系。

  (五)坚持更高标准,在强化资金保障、政策协同和金融政策扶持上实现新突破。近日,中法两国发表联合声明指出“法国将支持中国尽快加入国际葡萄与葡萄酒组织(OIV)”。面对加入OIV后的新形势、新挑战,要适应更高标准、更严要求,加大力度整顿产业不规范现象,尽快实现与国际接轨。加大政策投入,支持酒庄提高产品品质、加大市场投入,推动银川葡萄酒以更高实力参与国际化竞争。财政金融部门要研究制定更适合酿酒葡萄产业发展的政策,探索设立贺兰山东麓酿酒葡萄产业发展基金,撬动金融资本投资酿酒葡萄产业,助推产业高质量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