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委员大会发言)打通科技成果转化“最后一公里” 培育壮大新质生产力
作者:信息来源:发布日期:2025-02-04访问次数:字号:[大中小]
打通科技成果转化“最后一公里”
培育壮大新质生产力
民盟银川市委会
培育壮大新质生产力
民盟银川市委会
科技创新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关键变量”,科技成果转化则是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最大增量”,因此,打通科技创新成果转化的堵点卡点,帮助科技成果转化应用从“最初一公里”走到“最后一公里”,将更好赋能产业全链条创新,加快培育壮大新质生产力。
虽然我市在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方面取得了一定成效,但仍存在一些短板:
一是科技创新成果供给不足。企业的创新主体意识还需加强,科技型企业数量偏少,研发投入力度和研发能力均需增强。2023年,我市高新技术企业、科技型中小企业和自治区级创新型示范企业、瞪羚企业等各类科技型企业一千八百余家,全社会R&D投入强度为1.86%,低于全国平均水平。
二是科技服务体系尚不健全。服务平台、转化渠道、交易活动等尚不能有效满足技术转让和市场需求,科技服务市场化程度偏低,专业技术经理人才供给不足。
三是科技成果转化激励、保障机制还需进一步完善。科技成果转化政策落实存在效率不高、机制不畅的问题。
为此,建议:
一是持续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充分发挥企业在科技创新中的主体作用,使企业成为创新要素集成、科技成果转化的生力军。完善科技支撑项目、企业梯次培育、奖补政策兑现等制度,提升企业主体地位。鼓励引导企业争取并实施“央地协同专项”、“中央引导地方科技专项”、东西部科技合作、科技成果转化等重大科技项目,增强企业创新动能。深化产学研协同创新,聚焦我市企业、行业发展重大需求,由科技型企业与在银高校、科研机构、企事业组建联合体进行攻关,推动开展定向研发,共同推进研究开发与科技成果转化。落实《银川市建设创新创业高地工作方案》,开展创新主体“倍增计划”,加大研发费用后补助、加计扣除等政策落实力度,实现规上科技型企业扩面增量。
二是持续推进科技成果转化服务体系建设。持续优化现有的科技创新平台,明确功能定位,增强“科创中国”银川平台等科技创新平台赋能产业和高质量发展能力。紧盯“三都五基地”建设,完善“东中部研发+西部转化”机制,主动对接“院士专家宁夏行”,强化和北京、福建等地科技产业人才合作。健全成果转化对接服务和异地研发孵化机制,加快六盘山、贺兰山实验室等创新平台建设和产出。持续推动“科技小院”高质量发展,促进农业科技创新、推广和应用。建设专业化市场化技术转移机构,培育壮大技术经理人专业人才队伍。通过加强教育培训、完善职称评定和激励机制、搭建信息共享平台等措施,培育一批懂技术、懂市场、会管理、善经营的技术经理人队伍,发挥好“科技红娘”的牵线搭桥作用,提高科技成果转化的针对性和实效性。深入推进科技成果转化应用。积极申报国家科技成果转化引导基金,争取资金与政策倾斜,与国内外知名科研院所及企业建立战略合作伙伴关系,通过技术入股、联合开发等形式,将先进技术引入银川。
三是加大科技成果转化的激励保障力度。聚焦“三新”产业发展及“三都五基地”建设,部署具有明确任务导向的重大科技计划和项目,持续实施“揭榜挂帅”类科技项目,鼓励完善首台(套)、首批次、首版次应用政策。拓宽企业科技成果转化融资渠道。对企业开发及推广应用新技术、新产品、新工艺产生的经费给予财政、税收等方面的支持。综合运用好科技保险、科技担保等金融业务和“宁科贷”“银川新星”等科技金融产品,增强对科技型企业、重点科技项目、制造业重点产业链和集群的科技金融支持力度。开展先进适用技术遴选,探索开展科技成果“股权投资”“先投后股”机制,推动一批先进适用技术在传统产业、中小企业中应用,保障科技创新和科技成果转化可持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