闽瓷双璧 交相辉映 ——福建黑白瓷器展在宁夏博物馆开展
作者:信息来源:银川日报发布日期:2023-02-23访问次数:字号:[大中小]
大巧若拙的“黑建”。

白如凝脂的“白建”。
2月21日上午,由宁夏回族自治区文化和旅游厅(文物局)和福建省文物局主办,宁夏博物馆和福建省考古研究院承办的“闽瓷双璧交相辉映——福建黑白瓷器展”在宁夏博物馆开幕。展览集中展出了200余组/件黑白瓷器文物,呈现出中国古人的风雅生活和人文特色。此次展览将持续至3月31日。
一次闽宁文化交流
闽宁合作渊源已久,文化交流更是日益出新。近年来,为增进闽宁两地文化交流、促进相互了解,充分发挥博物馆宣传、展示功能,宁夏博物馆先后引进福建文博单位的“刺桐帆影——泉州‘海上丝绸之路’遗存展”“指掌春秋——闽台木偶艺术展”等,向福建文博单位输出“塞上古韵——宁夏文物特展”“朔地恋歌——宁夏岩画特展”等。此次引进“闽瓷双璧交相辉映——福建黑白瓷器展”,是进一步加强闽宁文化合作、谱写协作友谊新篇章的又一举措。
据悉,此次展览是福建省文物局整合全省馆藏资源精心打造的专题特色展览,共展出文物200余组/件,以福建瓷器史上最为璀璨夺目的两颗明珠——建窑黑釉盏为代表的“黑建”和德化窑白瓷为代表的“白建”为主题,通过“八闽窑火耀世千年”“玄妙之黑,冠绝天下”“凝脂之白,登峰造极”“兴微继绝,薪火相传”四个部分,展示福建古代制瓷业发展以及黑釉、白釉瓷器的工艺技术成就及其传承。
“黑建”中看古人茶趣
很多人对建盏并不陌生,在宁夏博物馆一楼展厅,呈现了各个朝代的福建地区瓷器文物,展现了当地百姓几千年来的风雅生活。
在很多以宋朝为背景的影视剧中有“点茶”“斗茶”的情节,这些特色茶文化都离不开茶具。宋代曾任福建转运使的蔡襄在《茶录》中记载:“茶色白,宜黑盏。建安所造者绀黑,纹如兔毫,其坯微厚,熁之久热难冷,最为要用。出他处者,或薄或色紫,皆不及也。其青白盏,斗试家自不用。”说的就是建窑黑釉盏。
福建省考古研究院院长王永平介绍,黑釉从技术史的角度而言,与青釉大致同步出现,最早的原始瓷中就有黑釉或酱褐釉产品,在浙江宁绍等地的东汉窑址也发现有与成熟青瓷同窑烧成的黑釉瓷。黑色釉面本不是令人讨喜的色彩,但是能工巧匠通过不断尝试与创新,利用釉中金属氧化物的呈色机理,烧制出富有层次的结晶釉,甚至是窑变花釉。建盏色黑,但富有变化,有兔毫、油滴、曜变等品种。
宋代茶盏以黑釉为佳,促使黑釉瓷业生产盛极一时。宋初陶谷所作《清异录》中就有“闽中造盏,花纹鹧鸪斑点,试茶家珍之”的记载。宋元时期,以建窑为中心,在福建地区出现一批主烧黑釉瓷的窑场,产品以饮茶所用的碗、盏为大宗。
“白建”中感受造物之美
明清时期的德化白瓷是中国白瓷的杰出代表,在世界瓷坛独领风骚,流传到欧洲后,被当时的法国贵族誉为"中国白"。由于德化窑白瓷的胎釉中含铁量低、含钾量高,烧成后外观甜净温润、白如凝脂。明代鼎盛期的德化白瓷胎质细腻坚致,胎色洁白,有着天然象牙般的妙趣,制品釉色以乳白色为大宗,光照之下胎釉透亮,隐约可见粉红或乳白色,有“猪油白”“象牙白”“鹅绒白”“葱根白”“女儿红”的美称。漳州东溪窑白瓷,以“纹如冰裂”的米色白釉闻名,工艺虽不及德化窑精致,但也有自身魅力。
此次展览中展出了明德化窑十八手准提坐像、清白釉披坐观音、清白釉文昌坐像等,都非常有代表性。
“如果说玄妙绝伦的‘黑建’大巧若拙,蕴含着宋代人的点茶风雅,那么白如凝脂的‘白建’则精巧极致,承载了明清时期的世俗信仰和文人趣味。”王永平说,通过海上丝绸之路,“黑建”东渡东瀛,“白建”舶去西洋,书写了文明交流互鉴的精彩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