稻渔空间:节水农业成效显 一田多收富乡亲
作者:信息来源:银川日报发布日期:2023-06-15访问次数:字号:[大中小]
稻田画惟妙惟肖。资料图片
稻渔空间新增的小火车(6月10日摄)。
春夏之交插秧忙(5月11日摄)。
俯瞰稻渔空间(6月10日摄)。
2020年6月9日,习近平总书记来到稻渔空间乡村生态观光园考察,一番殷切期望和亲切关怀,让当地党员群众备感温暖、备觉振奋、备受鼓舞。
社会主义是干出来的,幸福是奋斗出来的。三年来,干事创业、辛勤耕耘的热潮在稻渔空间涌动,村民们牢记总书记嘱托,坚定跟党走的信心,脚踏实地、埋头苦干,在农业现代化发展道路上阔步前行。
园区持续“上新”引游客追捧
初夏时节,驻足田埂,近观稻田里的禾苗随微风轻轻摆动,远眺石青色的贺兰山沉静苍茫,耳边传来游客摸鱼抓虾的欢笑声,吃完饭的村民们陆续上工,他们三五成群结伴在稻田里“描摹”稻田画。
2017年,宁夏广银米业有限公司流转土地在贺兰县常信乡四十里店村打造稻渔空间乡村生态观光园,以现代农业建设为核心,以农事活动为基础,以农业生产经营为特色,将田园景观、自然生态、农业资源与休闲观光、寓教于乐融为一体,实现了一产提质、二产提效、三产带动。
在稻渔空间,稻田不再是传统意义上的农田。蓝天白云下,2600亩土地成为了巨大的画布,村民们用稻禾作为画笔,绘出栩栩如生的稻田画景观,曾经单调的传统稻田从此拥有了“网红景区”的气质。
今年,稻渔空间用五颜六色的稻禾勾勒出紫霞仙子、至尊宝、功夫熊猫、哪吒等12幅稻田画,值得一提的是,今年的稻田画将以3D立体的模样呈现。园区负责人赵建文介绍:“我们今年升级了稻田画种植技术,用不同颜色的稻禾营造出阴影及突出部分,游客俯瞰时可以观赏立体稻田画。”
每年,园区会接待超过20万人次游客入园参观。为了丰富游览体验,过去三年来,园区增加了许多游览项目,例如小火车、观光塔、28栋采摘温棚、党建展厅、农耕文化馆、餐饮区、小市场等,并设置了传统农机具及稻草人展示区、有机水稻认养认购区,以及稻田低碳高效循环流水健康养殖技术观赏区等,通过丰富的游览项目吸引周边市民到园区从事农耕体验、作物收获、垂钓、特色餐饮等活动。
游客不仅可以观赏稻田画,还可以乘坐小火车在稻田穿梭,也可以烧烤、垂钓、摸鱼、捡鸭蛋。在游客的参与带动下,乡村里的鱼、蟹、鸭实现就地消费,不仅经济效益倍增,也解决了乡村剩余劳动力就业难题。62岁的陈红兵是四十里店村村民,2017年以前,他一直在外打工,收入不稳定。他说:“以前大家靠种地挣钱,如今吃上了旅游饭,农田变成了公园,农民也变成了产业工人。到这里打工后,我每个月能收入三四千元。”
初夏时节的稻渔空间,绿树红花、禾苗摇曳,一幅秀丽的乡村田园美景跃然眼前。眼下刚度过缓苗期的水稻正茁壮生长,村民们每天在田间忙碌,为秋天的丰收打好基础。游客们则吹着微风,呼吸着新鲜空气,感受着美丽的乡村田园风光。
节水农业用好每一滴黄河水
贺兰县地处宁夏北部引黄灌区核心地带,得黄河之利,98%的农田为自流灌溉。2017年以前,四十里店村农田大小不一、高低不平,由于地下水位浅,土地盐渍化严重,种出来的水稻产量低,品质欠佳,加之村民大多采用大水漫灌,不仅水稻产量难以提升,水资源利用率也不高。
多年前,在“重振宁夏大米雄风”口号激励下,一直从事大米加工销售的赵建文开始打造水稻立体生态种养示范区,下决心要在宁夏种植高端有机大米。他不断学习先进理念和技术,推动农田基础建设,提高机械化使用率,并结合旱育稀植技术和“稻渔共生”综合种养模式,使水稻、鱼、鸭、螃蟹等在稻田里和谐共生,实现了一地多用、一水多产。
2020年6月9日,习近平总书记在考察宁夏稻渔空间乡村生态观光园时强调,要注意解决好稻水矛盾,采用节水技术,积极发展节水型、高附加值的种养业,保护好黄河水资源。
过去三年,赵建文加大节水技术和数字农业示范推广力度,积极发展节水型农业,让流进稻田的每一滴黄河水都能得到高效利用。
他结合高标准农田建设,对现有的2600亩土地重新规划设计,在稻田四周开挖深水环沟,把田抬高,解决地下水位浅、土地盐渍化严重难题。同时推广精量穴播、旱育稀植、穴盘育秧等种植技术,放弃使用除草剂,改用螃蟹、鸭子等帮忙除草。如今,稻渔空间综合使用了循环种养、以渔治碱、统防统治等新技术,实现了从传统种植到稻、鱼、蟹、鸭的立体种养。经过多年试验示范,这种一田多用、一水多产的模式渐渐显露出了它的优势,不仅水稻品质和产量有所提升,且额外增加了鱼虾蟹等水产收入。
在赵建文的引导下,记者看到,稻田四周的深水环沟里种满了莲花、美人蕉等植物用以净化水质,而用于养殖鸭子、鱼虾蟹等的养殖尾水,则被水泵抽进稻田,经水稻吸收后的水源再回到养殖池养殖鱼虾,实现了闭合式循环利用。赵建文自豪地表示:“相较于以往的大水漫灌模式,现在种植水稻可节水40%左右。在稻渔空间,除黄河水得到高效利用外,化肥用量较之前减少了30%,除草剂则早已停用。”在赵建文心里,怎样用好黄河水,种好宁夏大米,他有着清晰明了的规划。
联农带农走出和美乡村新路径
沿着总书记走过的足迹看变化,在这片希望的田野上,农业产业集群正茁壮成长。从一产种植,到二产加工,再到三产旅游,在赵建文的规划中,三产融合是农业高质量发展的最优解。
每年10月,稻渔空间收获的水稻会进入景区旁边的加工生产车间,这里的全自动生产线运转不停,生产出品种不同、价格不等的大米。随着稻渔空间的名气越来越大,消费者们众口相传,这里生产的大米逐渐打开销路,大米加工量逐年增长到2.5万吨。
在企业的产品展示区域,五花八门的包装让人目不暇接,有机胚芽米、稻鱼香米、稻鸭香米、蟹田米、胚芽活鲜米等种类繁多。赵建文表示,如今企业主打绿色、有机大米,每公斤的价格从几元到几十元不等,一部分进入新百商超等线下市场,一部分通过传统电商和直播带货等模式线上销售,两条腿走路效果显著。
今年60岁的张淑英是稻渔空间的老员工,每年夏天她在稻田忙碌,种稻养鸭、除草施肥,样样都行。到了冬天,她便转战大米加工车间,变身为流水线上的产业工人。她说:“我老伴也在园区干活,两个人一个月收入八九千元,再加上土地分红和流转费收入,一年下来能攒不少钱哩。”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发展现代特色农业和文化旅游业,必须贯彻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突出农民主体地位,把保障农民利益放在第一位。要探索建立更加有效、更加长效的利益联结机制,确保乡亲们持续获益。
殷殷嘱托千钧力,踔厉奋发正当时。赵建文围绕“公司+合作社+基地+农户+服务”的产业化经营模式,与农户建立更加紧密的利益联结机制。他以流转土地、稻蟹鱼鸭立体化养殖、乡村旅游等方式联农带农,解决了周边农民100余人就业问题,并每年给周边200余户村民分红,确保发展成果同农民共享。他介绍道:“土地分红去年增加到了每亩124元,算上土地流转费、土地入股分红、打工收入,一个人在园区每年至少收入三四万元。”
牢记总书记嘱托,赵建文带领大家朝着现代化农业园区稳步迈进,过去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农民,在这里慢慢学会了新技术,并吃上了“旅游饭”。
东风劲,好扬帆,总书记寄予的期望殷切而厚重。赵建文谈道,作为乡村振兴的实践者,他看到了农业农村的美好未来,作为三产融合发展的开拓者,他也有了继续前进的不竭动力。今后他将持续发展节水型生态农业,提高农业技术水平和生产效率,并以产业兴旺为基石,进一步拓宽农民增收渠道,带动农民走上共同致富的道路,为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建设,为农业高质量发展,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作出新贡献。
记者手记
让乡村特色产业成为富民产业
夏日走进稻渔空间,微风轻拂,绿树摇曳,美丽的田园风光尽收眼底。以大地为画布,以稻禾为画笔,这里将传统种植业和乡村旅游业有机融合,走出了一条致富增收的三产融合新路径。
乡村特色产业是农民增收的“金钥匙”,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乡村特色产业和特色文化旅游发展,三年前的殷切叮嘱如擂鼓声声,时刻回响在四十里店村村民们的耳畔。采访中,大家说得最多的就是要发展节水型生态农业,要保护好黄河水资源,更要探索现代智慧农业,持续提高农业技术水平和生产效率。
沿着总书记的足迹走,看到的是产业兴旺的乡村,听到的是感恩奋进的期盼,感受到的是村民们辛勤耕耘的阵阵浪潮。要实现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建设,就要以产业兴旺为基石,发展好乡村旅游业,发挥企业在技术示范、人才培育、市场开发等方面的优势,带动农民走上共同致富的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