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所在位置:首页 > 要 闻 > 图片新闻

一棵草 一条河 一个世界

作者:信息来源:发布日期:2023-09-04访问次数:字号:[]

  黄河岸边,一排排菌草如同一道道屏障阻沙入河

  读懂一棵菌草,读懂一位老人。

  从河滩崩岗到黄河沿岸,从干旱荒漠到砒砂岩地,他用一步一个脚印丈量祖国山河,他就是福建农林大学教授、国家菌草工程技术研究中心首席科学家、“世界菌草技术之父”林占熺。

  8月30日,在宁夏石嘴山市举行的全国菌草技术推广现场会上,阻沙入河、治理盐碱地、工厂化栽培等一系列示范成果首次向全国推广。林占熺兴奋地向来自全国各地的参会嘉宾说:“放下一颗心,终于可以向总书记交卷!”

  菌草织绿 为沙漠筑起生态屏障

  沿母亲河的脊梁,深入内蒙古乌兰布和沙漠,黄沙的颜色成了这里的原色。阎王鼻子,一个让人听了毛骨悚然的地方,位于黄河与乌兰布和沙漠“握手”河段,因常年受风沙侵袭,周围农田被埋、铁轨被掩、林木损毁。

  从2010年到2019年,河岸被步步侵蚀、崩塌后退,最宽处被“吃”掉205米,大量泥沙径直流入黄河……

  林占熺团队用10年时间在乌兰布和沙漠以菌草织就绿意,筑起一道道菌草防风固沙阻沙带。巨菌草和绿洲一号等菌草当起“先锋”鏖战沙魔,让绿意步步扎稳、防风固沙、阻沙入河。

  在阎王鼻子菌草生态治理示范基地,林占熺团队的10余位科研人员远离亲人、远离家乡、远离人烟,在无人知晓的沙漠深处,默默守护着母亲河的生态。

  “青年人要到一线艰苦的地方去锻炼,要把论文写入农民的钱包里,把最优秀的作品发表在祖国的大地、世界的天空上。只有把自己的聪明才智与国家民族和世界的需求结合起来,才能作出不负时代的贡献。”这是林占熺教授对自己的研究生的谆谆教导。他的研究生罗宗志一头扎进沙漠,誓死捍卫导师为母亲河筑下的这一道道生态屏障。

  菌草驻扎乌兰布和沙漠10年,牢牢锁住黄沙、护住河岸。驻守在这里的青年也淬炼成为能打胜仗、勇于担当的钢铁战士。

  在示范基地,巨菌草和绿洲一号3 个月就能固定流动沙地,减少 90.9%的泥沙入黄,7 级以上大风频次降低了 81%,在 1~2 年形成“草-灌-乔”自然恢复的生态缓冲带。

  菌草,让昔日寸草不生的不毛之地有了生命的迹象。眼下,示范基地套种的西瓜格外清甜,草下乘凉梦成为现实。

  林占熺望着沙漠腹地这一道道生态屏障,难掩内心激动。他坚信,阻沙入河将在这里写下最生动的注解。

  技术攻关 为盐碱地披青裹绿

  收获的季节,石嘴山市平罗县宝丰村,白花花的盐碱地皲裂出道道伤痕。

  村民们不止一次望着这片盐碱地叹息:“种啥死啥,浇多少水都是白瞎!”枯死的玉米、残喘的向日葵,向一批又一批拓荒者述说着贫瘠。

  2020年,受林占熺教授委派,国家菌草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的第一批科研人员来到这片盐碱地,指导企业开展菌草治理盐碱地的试验与示范,成功筛选出可用于治理盐碱地的巨菌草和绿洲1号菌草品种,探索出一套盐碱地菌草生态治理和高标准种植的关键技术。

  “巨菌草在含盐量6.1‰、PH8.3的盐碱地能正常生长,绿洲1号在含盐量7.7‰、PH8.8的盐碱地能正常生长。”当工作队在中度盐碱地种植145天菌草后,工作队队长周兴德兴高采烈地向林占熺教授汇报,亩产收获15.5吨鲜草。

  这意味着,菌草治理轻、中、重度盐碱地在宁夏取得了突破性进展。菌草技术在宁夏建设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先行区的征程中,正成为造福人民的幸福草。

  位于石嘴山市惠农区静安村的一片重度盐碱地中,巨菌草向重度盐碱地争“天地”。林占熺团队利用菌糟做底肥,巨大的根系牢牢缚住盐碱地,绵绵不断吸纳土壤中的盐碱成分,土壤含盐量得到明显降低。

  望着秋日里迎风摇曳的巨菌草,望着串联成片的示范基地,林占熺豆大的汗水湿透衣襟,他深情地说:“我对宁夏有感情,宁夏建设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先行区,菌草科技大有可为!”

  在全国菌草技术推广现场会上,石嘴山市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中心高级农艺师郭庆茹兴奋地向全国专家学者分享了她的试验检测成果:“林占熺教授在石嘴山的盐碱地上累计种植菌草6000亩。经过我们试验检测发现,菌草长到1.2米时粗蛋白含量达17.8,与苜蓿粗蛋白含量相当。菌草长到4米时,检测干物质粗蛋白含量为11.7,比同期青贮玉米高4.7个百分点。”

  “种一亩巨菌草相当于新增1.5亩到2亩耕地。宁夏年种植青贮玉米达40万亩,如果其中10%用巨菌草替代,就相当于增加了6万亩耕地的产出。”这是林占熺为母亲河献上的另外一份惊喜——让生活在黄河岸边的土地不再贫瘠,让风吹菌草牛羊肥。

  点草成金 为产业发展打造样板

  从沿海到沙海,一路长途跋涉,林占熺走了36年。

  36年间,菌草从福建走向宁夏,从宁夏走向黄河流域,从黄河流域走向全球106个国家……

  历尽千帆,归来仍是少年。望着千亩菌草随风摇曳,林占熺笑着说:“今年我80岁了,只要国家需要,我还会再来!”

  今年下半年,石嘴山菌草科技创新产业园将真正产生效益。这是产业园负责人严孟文期待了两年多的成绩,“这里将实现植物、动物、菌物三物循环生产,经济、社会、环境三大效益结合,园区将成为一个样板,一个有利于生态、粮食、能源安全的样板。”

  就在2020年,严孟文这位闽籍企业家第一次拜访林占熺教授时,还对菌草一无所知。

  “我带你去做一件比赚钱更有意义的事情!”林占熺一言,让早已实现财务自由的严孟文好奇,还有什么事情比赚钱更有意义?

  情怀!

  为了这份情怀,严孟文累计在自己从未涉猎过的农业领域投资超1亿元,建起了石嘴山菌草科技创新产业园。

  那一年,沿着林占熺开拓的菌草推广路,严孟文看着贫瘠的土地、脆弱的生态、落后的产业,陷入了沉思。于是,建设一座菌草科技创新产业园,成了林占熺和严孟文共同的梦想。

  盐碱地上点草成金。两年时间,产业园建起3000 平方米的科研楼、年产 1000 万棒菌棒的智能生产车间、36 座智能化菌菇生产大棚、60亩菌草“三物循环”示范园,菌草产业在这里走上标准化、规模化、品牌化发展之路。

  在8月30日举行的全国菌草技术推广现场会上,阻沙入河、治理盐碱地、工厂化栽培等示范成果首次向全国推广。林占熺高兴地说:“2021年9月2日,国家主席习近平向菌草援外20周年暨助力可持续发展国际合作论坛致贺信,提到了菌草技术的三物循环生产、三大效益结合,现在终于可以向总书记汇报成绩了。”

  以宁夏为支点,向着“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甚至更远的国家,推广菌草样本、贡献中国智慧,这是林占熺教授孜孜以求的梦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