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所在位置:首页 > 要 闻 > 图片新闻

精准滴灌,银川厚植民营经济沃土

作者:信息来源:发布日期:2025-03-03访问次数:字号:[]

  “要不,到银川发展?”

  三年前,浙江拾珍集团董事长朱凤杰心中冒出这个念头后,盘算了又盘算:虽然自己是宁夏人,但离开家乡多年,事业根基早已扎在浙江,贸然挺进新的市场,有没有风险、会不会水土不服?

  “走,去银川!”

  没多久,到银川走了一圈的朱凤杰回到集团,向大家宣布。2022年,宁夏沃美达生物公司在银川成立,当年就实现产值4000万;2024年,宁夏拾珍集团技术有限公司在银川成立,计划持续在宁夏打造医健产品集群……

  是什么吸引像朱凤杰一样的企业家们下定决心到银川发展?又是什么让银川的民营经济以向上之姿蓬勃生长?

共享装备股份有限公司鸟瞰图。

  近日,记者走进银川市一家又一家民营企业,看到了这样一番景象:犁铧翻开沉睡的泥土,种子播入希望的田野,建筑工地冒出热乎的气息,生产车间鸣响机器的旋律……

  再看一组最新数据:2024年,银川经营主体突破40万户,民营企业达到13万户,贡献了全市近50%的GDP、48.2%的税收收入,57.5%固定资产投资,77.9%研发投入。

  厚植沃土,向阳而生!在银川,民营经济正处处呈现着春天的势头、春天的气象!

  极简政务服务,潮涌万物生

  前不久,宁夏厚生记食品有限公司决定,投资2.4亿元建设枸杞茶饮料项目。

  “要当年建成当年投产。”董事长阮世忠拍板。

  “董事长,光项目开工手续就得办两个月,实现这个目标怕是不容易!”公司各部门负责人一听,心里着了急,把困难说在了前面。

  “先去试试,不试试怎么知道。”阮世忠这句鼓励的话,其实充满底气。

  连续两年,银川市党委、政府在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暨企业服务环境提升推进大会上承诺:“你们有想法有需要、我们给指导给试点”,以要素的“最优配置”、创造发展的“最大增值”,让银川的环境优势,转化为企业的发展胜势。

  两件发生在自己身上的小事,让阮世忠感受到这些承诺实实在在的分量。

  去年,阮世忠起身去香港参加一个展会时,发现自己的港澳通行证已过期。拿出银川市颁发给自己的“优秀企业家服务保障卡”,原本需要半个月才能办好的通行证,在提交资料后的第二天就拿到了手。今年春节过后,厚生记接连迎来了包括百事、嘉士伯在内的4批客户,也是拿出这张卡,帮助厚生记为来访企业家开通了机场的贵宾通道。

  看到董事长信心在握,大家分头联系:贺兰县审批服务局、发改局以及银川市生态环境局贺兰分局等。出乎意料,各单位都是“马上就办”。按照目前现在进度,完成整个开工手续预计只需要半个月时间。极简的政务服务,不仅为企业节省了时间、人力成本,更重要的是让企业能够更准更快抓住市场机遇。

  “在银川,做企业,只需做好自己的事情就行了。其他事情,政府会帮你。”阮世忠说。也正因为此,厚生记在银川以一颗“乡村豆”起家,用25年的精耕细作,成为如今拥有乡村豆、杞动力、杞效等二十大类、100多个品种产品的国家高新技术企业,成为国内外6家知名食品上市企业和多家航空公司的产品供应商。

  成立于2015年的宁夏空间信息科技有限公司,是国家级科技型中小企业、自治区“专精特新”企业。

  科技人才,是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怎样把高层次人才引到我们这里来,确实是个难题。”宁夏空间信息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姜多道出企业发展中遇到的瓶颈。

  对于宁夏的科技型中小企业来说,发展最大的困难是人才的困难、最大的制约是人才的制约、最大的短板是人才的短板。

  在一个周五,“开门办实事”政府开放日上,姜多抱着试一试的态度抛出了企业的困难:“我们推进的一个项目中,遇到了棘手的难题。能不能邀请外部专家来把脉问诊?”

  周一上班,姜多就接到了一个电话。

  “请问是空间信息吗,上周五你们联系的事已经有了进展。”电话那头,银川市科学技术局的工作人员开始介绍武汉大学一个博士团队的实力。

  咋能这么快?

  就是这么快!

  没几天,这种“候鸟式”智力输送就抵达企业,不仅推动项目周期缩短20%,更带出了3名能独当一面的项目经理。

  “周末工程师”“假日专家”“候鸟式专家”……银川市的人才柔性引进使用机制,解了越来越多科技型中小企业的燃眉之急。

  “这些‘空中飞人’带来的不仅是技术,更打通了与沿海技术生态的‘任督二脉’。”姜多感叹,宁夏空间信息也因此,从老测绘人“丈量山河”的皮尺罗盘,实现了新生代“解码城市”的卫星算法,破茧成蝶。

共享集团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

  创新推出葡萄酒、会展等15项“高效办成一件事”,节约办事时间平均超50%,改革成效位于全国第一方阵;探索引入AI大语言模型,打造全区无人干预智能审批试点,95%高频政务服务事项全程网办;一枚印章管数据银川模式全国推广……

  近年来,银川市化繁为简,全面清理一切不必要的条条框框,健全完善容缺审批、并联审批、告知承诺审批等模式,畅通“线上线下”评价渠道,打造全链条、全天候、全过程的政务服务新生态。

  正是有了这份极简,催动民营企业处处桃李新发。

  精细涉企服务,和风绿满川

  一不小心,强佐洲创造了一个“第一”。

  原本做苗木生意的强佐洲,机缘巧合涉足水产养殖,成立了宁夏蓝湾生态农业有限公司。

  随后,作为“门外汉”的他,不仅成为填补宁夏南美白对虾养殖空白的第一人,还一手打造出西北地区最大的南美白对虾养殖基地。

  曾在两年里亏损400多万元,也曾用6年的坚持去攻克养虾路上一道又一道难关,与大多数民营企业家成长之路一样,强佐洲面临着一个又一个挑战与曲折,充盈着创业的激情与豪迈。

  “以前我觉得企业经营的好不好,是我个人的事情。可近几年我发现,我不是一个人在战斗。”养殖车间里,强佐洲望着水中自由游动的鱼儿,感慨。

  就在今年春节过后这不到一个月的时间里,银川市各相关部门已经来访三次,为企业提供一对一精准服务。

  为了让企业发展更舒心,近几年,银川市设立企业解忧工作室,千名干部包千企,为268个重点项目配备“项目管家”,实现560家重点企业点对点包抓,企业诉求化解率达98%。

  强佐洲确实感受到了这份舒心。

  2018年,由于水质和温度等原因,企业在虾苗淡化过程中连连受挫,一度成活率低至20%多。

  企业危,强佐洲急得嘴角起了泡。

  市县两级科技部门及时伸出援手,指导企业申请科技项目、邀请区外相关专家。政府扶了这一把,让企业两年后实现虾苗的成活率稳定达到80%以上,也造就了一个行业的“领头羊”。

  大黄鱼是一种名贵的海产经济鱼,因其肉质鲜美,广受青睐,市场价格高。一年前,强佐洲开始尝试养殖大黄鱼。

  “春江水暖鸭先知”。企业刚开始“扑腾”,政府部门就扬起了东风:贺兰县主动与福建宁德师范学院对接,帮助企业引入专家,并对其申报的相关科技项目给予资金支持。

  “耐高碱凡纳滨对虾双季高效养殖技术试验研究”“大黄鱼耐低盐驯养技术的转化应用”……

  过去这一年,蓝湾生态捷报频传。

  过去这一年,鸿鹄智能制造(宁夏)有限公司也再创辉煌:3年营业额增长3倍!

  “没有一对一的这种支持政策,我想我们很难走到今天。”回忆3年的发展,公司总经理黑晓波直呼“来银川来对了”。

  2021年,银川市从上海招商引资,鸿鹄智能制造(宁夏)有限公司落户宁夏。建厂之初,因市场变化,企业遭遇了资金难:购厂房、买设备、招人才……哪里都需要资金,捉襟见肘。

  是置之不理任其自生自灭?还是伸出援手,为企业纾困解难?苏银产业园选择了后者:创新推出的厂房“以租代售”政策。

  “如果购置厂房,仅这一项企业就得支出五六百万元,但采取‘以租代售’,我们每年只需要缴纳24万元租金,而且这个租金还可抵厂房购置款。”黑晓波对照政策算着企业账,心里不由生出一份感激。

  企业决定按照优惠政策,分5年交清厂房购置款,第一年缴纳103万元左右,腾出更多的资金投入到科研和市场开拓上。“这样的好政策,坚定了我们外来企业在银川扎根发展的信心。”黑晓波眼中有光。

  “营商环境越来越好,外地企业落户银川的越来越多。”从这样的变化,百瑞源枸杞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郝向峰触摸到银川发展的脉搏。

  这家作为枸杞行业的龙头企业,通过一次次创新,促成了集研发、种植、加工、营销、市场和文化构成的“五位一体”全产业链模式,推动着整个产业的发展。

百瑞源枸杞股份有限公司的工人在包装产品。

  这背后,离不开相关部门“保姆式”服务。郝向峰向记者举了个例子:在二期庄园项目建设中,企业因规划不当导致施工进度缓慢,银川市通过“一对一”服务模式提供精准指导,帮助企业调整规划、避免更大损失。

  “这种帮助不仅暖心,更添信心,真正体现了‘民营企业和民营企业家是我们自己人’。”郝向峰建议企业家有困难找政府,只要形成合力,就没有迈不过的坎。

  大显身手正当时,爱拼才会赢

  宁夏释放出支持民营企业高质量发展的强烈信号,呼啦啦吹佛到各个民营企业。

  看到前途、看到光明、看到未来的民营企业,也正以“爱拼才会赢”精气神,主动应变局、敢于破难局、奋力开新局。

  “感到春风拂面、能量充足、信心满满!”回忆起2月17日在北京参加民营企业座谈会的感受,宁夏共享集团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彭凡依旧激动。

  为什么共享集团能去参加这次座谈会?

  回望来路,唯有“奋斗”二字闪闪发光。

  共享集团前身长城铸造厂,是一家典型的“老国企”。

  “中国的铸件,也就是做下水井盖的水平,你们怎么能够做出口铸件呢?”1996时,时任厂长前往日本逐一拜访世界机床行业企业时,却被日本素形材协会(日本的铸造业协会)会长当面这样评价。

  “企业拿什么赢得尊重?就得靠产品。”在旁的彭凡憋了一口气。

  2003年,长城铸造厂通过股份制改革转型升级为共享装备股份有限公司,彭凡当起了领路人。彼时,3D打印技术热度初显。“能不能在传统铸造上嫁接3D打印?”彭凡提出要走“铸造3D打印产业化应用”这条路,被内行人认为是异想天开。

  这或许是铸造业弯道超车的“秘匙”,可一旦失败,企业也将因错失发展机遇而败光“家底”。

  “与其坐以待毙,不如开一条新路!”彭凡告诉记者。平均年龄仅28岁的科研团队一头扎进秘密厂房,用5年时光,突破了铸造3D打印材料、工艺、软件、关键零部件及集成等产业化应用的技术难题,成功实现铸造3D打印产业化应用的国内首创。

世界首座万吨级铸造3D打印智能工厂。

  2017年,由共享集团研发的3D打印设备对外销售,远销欧洲、日本;2021年实现陶瓷3D打印设备销售;2023年,团队又成功研制出全球首台超级砂型3D打印设备,效率是市场同类设备的5倍,设备远销日本、欧洲等地……从“傻大黑粗”转型升级成为“窈窕淑女”,共享集团一步步成长为国内行业领军企业,转型升级和智能制造的经验与做法被在全国推广。

  从卖铸件到研发制造3D打印等智能装备、提供智能制造系统解决方案,经过不断地发展,目前共享集团已经成为一家具备全球竞争力的行业排头兵企业、科技领军企业,做到了高端装备关键零部件配套能力世界一流,铸造3D打印及其产业化应用世界领跑、黏结剂喷射3D打印世界一流。

  这个位于银川的民营企业,就这样走到了世界舞台的中央!

  “事实证明,在银川也能实现大发展。事实也证明,银川打造好的营商环境,让企业很踏实、很安心。”彭凡下一步的目标,是响应“智造强国”号召,力争在2030年前后,把企业建设成为一个真正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的企业。

  目标已经锚定,路径依然唯有奋斗。

  “奋斗”这两个字,刻在宁夏晓鸣农牧股份有限公司的基因里。

  穿上防护服,戴上口罩,经历三次消毒室消毒,记者才和被晓鸣股份董事长魏晓明一起,被“允许”走进选蛋车间。

  作业机器轰隆作响,一枚枚圆润光滑的鸡蛋通过中央蛋线的智能化系统收集,再随着传送带缓缓而出。孵化车间里,现代化的孵化箱整齐排列,21天后,小鸡长出蛋齿,反复啄击,专注用力,从而进入一个新的世界。

宁夏晓鸣农牧股份有限公司选蛋车间,工人们正在精挑细选优质鸡蛋,保证后续孵化的成功率。

  2006年,晓鸣股份在永宁县闽宁镇投资建设了闽宁50万套蛋种鸡生态养殖基地。“把养鸡场建在戈壁滩上,从就是希望让鸡在健康的、不被打扰的环境下生长,产出品质更好的鸡蛋。”魏晓明说,在不断摸索发展过程中,晓鸣股份构建起“戈壁非笼养”特色产业体系,首创“集中养殖、分散孵化”的经营模式,提出打造蛋鸡产业生物安全第一品牌。

  2021年,宁夏深入实施优质企业上市“明珠计划”,公司在深交所创业板成功上市,成为“中国蛋鸡第一股”。2023年,晓鸣股份销售鸡产品2.35亿羽,占到全国市场份额的22%、全球市场的8%以上。

  现在,中国人餐桌上每5枚鸡蛋中,就有1枚源于晓鸣股份所销售的雏鸡。“今后,我们将依托宁夏地区戈壁滩的自然禀赋和优质养殖资源,继续深化具有动物福利和绿色发展属性的闽宁镇鸡蛋、闽宁镇老母鸡等‘名优特新’产品,以品牌效应带动规模化、标准化生产,推进宁夏蛋鸡产业高质量发展。”对于未来,魏晓明夺秒奋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