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川市已实施“海绵”项目157个 城市韧性显著提高
作者:信息来源:发布日期:2025-05-09访问次数:字号:[大中小]
近年来,银川市持续推进海绵城市建设,抢抓全国第二批系统化全域推进海绵城市建设示范市机遇,通过连通水系、恢复湖泊、保护湿地、治理黑臭水体、雨水资源化利用等海绵工程,致力于修复水生态、治理水环境、提升水景观。城市会“呼吸”发展有“韧性”,建成了一批具有示范意义的“海绵”典范项目,交出了一份“海绵城市”高质量发展的银川答卷。
海绵城市既是风景也是功能提升
银川红花渠贯穿老城区,过去因为周边环境差,被称为银川的“龙须沟”。2025年红花渠沿线道路空间儿童友好化改造工程接近完工,记者来到改造完成的红花渠边,全新铺设的慢行步道边上,工作人员正在对一旁的绿植进行修剪,步道旁的标牌上有介绍红花渠以及中国传统的二十四节气,为这里游玩的市民和小朋友提供知识普及。
记者看到,一旁的边坡向渠内进行了倾斜,保障了降雨时雨水能够快速流入渠中。金凤区南部七子连湖周边排水防涝优化提升改造工程也在加紧建设中,通过改造将完善雨水管道及附属设施、新建末端入水系雨水管道、新建雨水管道、新建污水管道、打通入水系雨水出水口以达到初段较脏的雨水收集排入市政管网,中后段干净的雨水能够汇集用于补充河湖水源。

银川市持续以建设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先行区示范市为目标,围绕美丽河湖·海绵城市等重点工作,扎实推进海绵城市项目建设,在市辖三区范围内新建了罗家湖公园、儿童友好公园、银川市中医院小微公园等一批具有雨水调蓄、削峰错峰作用的海绵型公园,并结合各公园周边环境,围绕生态休闲主题,坚持“一园一景”,为居民们提供了休闲、娱乐、健身的“网红打卡地”;谋划打造的银川市第二、第四污水处理厂片区河湖生态再生水利用工程,可用于市区内典农河下游段补水,达到节约黄河用水指标的目的。除此之外,海绵型道路广场、海绵型建筑社区、雨水管网及泵站的建成投用,也为打造出具有西北特色、银川特点的海绵城市建设模式积累实践经验,持续筑牢湖城安全发展底线。
城市建设融入“海绵”理念
走进文沁苑小区、育安巷、银川市第四十二中学与银川市阅海第五小学等一众典型海绵建设项目,透水铺装的道路通过渗、滞、蓄、净、用、排等多种技术,使降雨过后地面没有明显积水,雨水通过收集得以循环利用,最大限度地实现雨水在城市区域的积存、调蓄、渗透、净化和利用,城市建成区管网排水能力得到了有效提升。“通过海绵城市示范市的建设,越来越多的学校、道路、小区改造过程中有了‘海绵’设施,减少了降雨发生积水的可能性。”银川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局相关负责人说,近年来,全球极端天气较为频繁,作为西部城市也要面对短期强降雨的考验。

自入选全国第二批系统化全域推进海绵城市建设示范城市以来,银川市紧紧围绕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的“打造宜居、韧性、智慧城市”要求,锚定“示范期末银川市40%以上的建成区面积达到三十年一遇内涝防治标准,内涝积水区段消除比例达到100%”的任务目标,从完善整体规划、凝聚部门合力、协调配套资金、提速项目建设、营造宣传氛围等方面扎实开展各项工作,系统谋划源头减排、调蓄及雨水资源利用设施、排水设施等海绵城市建设项目,从“源头减排、过程控制、系统治理”着手,因地制宜采用“渗、滞、蓄、净、用、排”一系列技术措施,共申报道路广场、公园绿地、建筑社区、河湖水系治理等不同工程类型在内的住建部打包类示范项目8大类80个项目(子项157个),连续两年均获全国系统化全域推进海绵城市建设示范城市绩效考核B等次成绩,目前全市海绵城市建设达标面积134.24平方公里,占实施范围比例达到42.4%,城市防洪标准、天然水域面积比例、可透水面积比例、污水集中收集率、污水处理厂进水BOD浓度等均达到考核指标要求。通过海绵城市示范市建设推进,使城市在适应气候变化、抵御暴雨灾害等方面具有良好的“弹性”和“韧性”,改善了社区居民们的居住环境,扮靓了市民们的公共休闲空间。
海绵城市智慧化监管水平不断提升
走进银川市海绵城市智慧监管平台控制室,大屏幕上全市海绵城市项目管理、风险预警等多个子系统闪烁运行,通过引进现代计算机信息技术、物联网技术、GIS技术等先进科技手段,打造了一个集智能化、信息化、精细化于一体的海绵城市智慧管理平台,为海绵城市建设绩效考核评定及信息化管理提供科技支撑。目前,平台的所有功能模块均已全部上线,并顺利通过了第三方的测评验收,共接入331套水质、液位监测设备,29个视频监测点等相关监测数据。
“银川市已逐步搭建起了雨水下渗、蓄滞、净化、回用、排放的海绵系统,在新城区中建设雨水管网,构建起了‘灰绿结合、蓝绿交融’的海绵空间,在老城区中打通关键排涝通道,嵌入透水铺装、下沉式绿地、雨水罐、生态植草沟等海绵设施。”银川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局相关负责人说,当前银川市正在打造“好房子”标准的小区,并融入了海绵城市的建设理念,金凤区玉庭华府随处可见可以渗透雨水的铺装,“雨水花园”利用地势收集雨水,用于小区的绿化灌溉,节约绿化用水的同时提升了小区的环境质量,降低了能耗。2024年,金凤区中部、西夏区南部等海绵城市建设示范片区相继完成建设,通过在城市新建或改造建筑、广场、公园绿地等项目中配建雨水集蓄利用设施,栽种耐盐耐碱植物、埋设渗透管等方法,为盐碱地区建设海绵城市提供了示范样板。
据了解,目前银川市实施的157个海绵城市项目涉及内涝积水治理、公园绿地、海绵型道路等不同工程类型,已完工项目121个。完成贺兰山东麓拦洪库提标改造5处、水系综合治理114公里,建设海绵型道路40公里,雨水管网62公里,海绵公园171公顷,海绵学校19个,修复增加雨水调蓄空间73万立方米,缓解了道路积水及污水厂超负荷运行等问题,有效控制合流制溢流污染,增加雨水蓄滞,减少地表径流,同时补充涵养地下水水源,城市生态环境得到改善、修复,应对洪涝灾害的弹性和韧性明显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