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所在位置:首页 > 要 闻 > 要 闻

市政协教科卫体委员会对加强我市科普教育基地建设不断提升科普服务能力进行调研

作者:信息来源:发布日期:2023-05-11访问次数:字号:[]

1_副本.jpg

5_副本.jpg

4月26日,市政协教科卫体委组织教育、科协、医卫社保、体育等界别委员开展界别协商,并对加强我市科普教育基地建设不断提升科普服务能力进行调研。

在宁夏沙漠绿化与沙产业发展基金会科学家精神教育基地,人民楷模、改革先锋、全国劳模王有德向委员们介绍了防沙治沙成果和科学家精神、劳模精神,委员们深受感动和鼓舞。在灵武恐龙化石遗址保护馆全国科普教育基地,邹双成经理向委员们介绍了灵武恐龙化石保护、开发和科普工作开展相关情况。

委员们了解到,我市着力推动科普工作全领域行动,充分挖掘和整合社会科普资源,建成涵盖前沿科学、医学药学、湿地保护、鸟类保护、天文知识等专题性科普场馆为主、基础科普教育基地为辅的科普服务网络,年受益人数超百万人(次)。经自治区、银川市科协积极组织申报,灵武恐龙化石遗址保护馆等11家单位被中国科协认定为2021—2025年度第一批全国科普教育基地(全区共29家)。2022年,宁夏沙漠绿化与沙产业发展基金会被中国科协等国家7部委联合命名为2022年度科学家精神教育基地(自治区共2家)

我市在科普教育基地建设中虽然取得了一些成绩,但还存在一些问题:一是在人才队伍建设上,科普教育基地工作专、兼职人员能力不强;二是在科普资源供给上,优质科普资源供给不充分,不能满足人民群众提升科学素质的实际需求;三是在软硬件设施设备建设上,存在资金投入不足,经费保障不到位的情况。

委员们建议:

一是全面提升科普供给能力。打造“科普惠民”科技志愿服务品牌,广泛开展科技志愿服务活动。阶梯式壮大全市科普教育基地队伍,加强对全国科普教育基地的培育、服务和管理,组织实施“科普教育基地示范引领”项目,鼓励建设具有地域、产业、学科等特色的科普基地,加强与宁夏科技馆、流动科技馆、科普大篷车及各类基层公共科普设施的联动协作,形成层次分明、分布广泛、学科丰富、特色鲜明的科普基础设施体系。

二是积极推进科普信息化建设。推进“科普中国”平台落地应用,做好科普中国信息员队伍建设和科普资源广泛传播,积极推动全市科普教育基地共建共享“科普中国”品牌。鼓励结合自身优势,开展短视频、图文等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科普创作。加强科普工作者队伍建设,建立健全科普培训体系,通过宣传教育、能力培训、榜样示范等增强科技人员科普能力,打造新时代高素质科普队伍。

 三是聚焦重点人群打造品牌科普活动。依托品牌科普活动、校园科技教育活动、科技志愿服务活动等,助推青少年科学素质和创新能力提升。持续推进“银龄计划”,广泛普及卫生健康、网络通信、智能技术、安全应急等老年人所需知识技能,提升老年人信息获取、识别和应用等能力。

市政协徐永豪副主席参加调研并指出:一要加大科普工作和科普教育基地宣传工作力度,积极创新开展科普主题教育活动;二要科普教育基地开拓工作思路,争取联合开发、资源互通共享,形成政府、企业、社会资本投入的合力,优化科普资源供给和人才培养使用;三要以促进全民科学素质提升为抓手,把科普工作的重心下移到社区、学校、机关、企业、乡镇,使我市科普工作再上新台阶、上新水平。